說起鴨脖,武漢人最有發(fā)言權(quán)。盡管很多地方都做鴨脖,但武漢鴨脖名氣最大?,F(xiàn)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周黑鴨、絕味鴨脖、久久鴨,以及形形色色的“正宗武漢”鴨脖店。
但對于武漢人而言,真正的“正宗”并不是一個品牌或一家店,而是一條路的名字——精武路。
很多人知道霍元甲和精武門,在漢口,有個精武路,抗戰(zhàn)前曾有精武會館藏身于此。精武路以前是一條不起眼的背街小巷,上世紀(jì)90年代,這里誕生了武漢第一批專業(yè)做鴨脖的商家。
鴨脖誕生于精武路并不完全是偶然。武漢是著名的“四大火爐”之一,當(dāng)時空調(diào)沒那么普及,夏天酷熱難以入眠。市民們喜歡在晚上找個露天大排檔宵夜,主要是抽煙、喝酒、咵天(聊天),順便點幾個小菜,俗稱靠杯酒。
鴨脖雖然肉不多但一根鴨脖可以xio(嘬)半天,特別適合宵夜。精武路上的一家小店對川味鹵菜做了改良,用幾十味調(diào)料做出麻辣鮮香的鴨脖。沒想到這個小吃大受食客歡迎,這就是精武鴨脖的源頭。
后來又陸續(xù)衍生出了鴨掌、鴨胗、鴨頭、鴨翅、鴨舌、鴨鎖骨、鴨腸、鹵海帶、鹵藕、鹵千張結(jié)等等,反正鹵出來都是一個味兒。
各地都有地方特色的鹵鴨脖,武漢鴨脖的走紅確實有意外的成分。2006年的時候,由湖北作家池莉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生活秀”大放異彩,連奪多項大獎。其中的女主角(大陶虹)不僅經(jīng)營一個酒家,還在夜市賣味道絕美的鴨脖。
本來精武鴨脖在武漢已經(jīng)很有名氣,這一下傳遍了全國,成了武漢的一張名片。
之后精武路的鴨脖生意越來越好,最繁盛的時候,一條不太長的街道密密麻麻匯集了60多家店鋪。那個時候的鴨脖店是前店后廠的作坊,滿街的椒麻香味讓你隔著老遠(yuǎn)就忍不住的唾液分泌。
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食客們咽著口水,眼看著鴨脖熱氣騰騰的從一個大不銹鋼桶里撈出來。店員熟練的把鴨脖甩到一邊的簸箕里,其他的伙計招呼著顧客,現(xiàn)場吆喝叫賣。
沒有停車位,沒有精美的包裝,食客常常在一片泥濘中小心翼翼的踮著腳、拎著塑料袋穿行。
一開始小店們也沒啥品牌意識,一條街都說自己是正宗的精武鴨脖,食客也無所謂,好吃就行了嘛。但同業(yè)競爭加上拆遷改造等因素,逐漸出現(xiàn)了“精武第一家”、“漢口精武”、“精武人家”、“精武絕味”、“可可精武”等一大堆五花八門的品牌,反而讓食客們難以辨別和選擇。
再后來,周黑鴨、久久鴨、絕味等新興品牌在資本的推動下大舉進(jìn)攻,一些做咸味零食的品牌也紛紛加入,精武鴨脖逐漸讓出了往日的市場霸主地位。
20年過去了,盡管現(xiàn)在精武鴨脖們依然顧客盈門,但主要是供應(yīng)武漢本地的老顧客或以旅游紀(jì)念品的方式售賣。當(dāng)然了,麻辣到一定程度,啥品牌都一個味,其實也不用太挑剔。
回到鴨脖本身,它可以算是比較健康的食材。禽類的脂肪主要堆積在內(nèi)臟和皮下,肉是典型的低脂肪。
早些年武漢人最喜歡的是鴨子湯,夏天喝鴨子湯“清火”,冬天喝鴨子湯“溫補”。但鴨湯有個問題,就是油多,而鴨脖就不一樣了。鴨脖去掉皮之后脂肪很少,而且附于皮下的淋巴結(jié)也隨之去掉,絕對是高蛋白之選。
不過鴨脖也有缺點,那就是口味太重。作為一個武漢人,我覺得現(xiàn)在的武漢鴨脖不是不好吃,反而是過于好吃。
以前的鴨脖麻辣鮮香,油不多,顏色也比較正常?,F(xiàn)在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各家為了爭奪顧客,做的口味越來越重,顏色越來越深,油也越來越多,這和國家提倡的健康飲食是背道而馳的。
按理說,重口味的食物少吃一點也沒問題,但這玩意實在是好吃到上癮,哪里停得下來嘛。
隨著鴨脖產(chǎn)業(yè)越來越大,越來越規(guī)范,很多商家開始做預(yù)包裝的鴨脖。但我要提醒大家,那種抽真空包裝、常溫儲存的鴨脖和門店售賣的即食鴨脖完全是兩碼事。
為了長期常溫保存,鴨脖需要經(jīng)過滅菌處理,說白了就是高溫長時間加熱,這對肉質(zhì)有很大影響,啃起來完全沒有嚼勁,就剩麻辣了。
所以如果你覺得鴨脖不好吃,下次有機會到武漢,你找一家鴨脖店現(xiàn)買現(xiàn)吃,那個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有的鴨脖門店可以買到充氮氣的冷藏包裝,這種鴨脖和武漢本地人吃的比較接近,如果你長途帶回家,最好稍微熱一下再吃。
冷知識
市面上比較便宜的鴨子的品種叫櫻桃谷,是英國人培育的,祖上有北京鴨的血統(tǒng),所以長得比較大、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