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病毒性肝炎仍是全球嚴重的公共健康威脅之一。根據(jù)202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有3.54億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78%缺乏有效檢測和預防,而且每年約110萬人死于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關疾病。
今天,7月28日,是第12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為“戰(zhàn)勝肝炎,從我做起”。我國作為“肝炎大國”,對于肝炎的預防工作任重道遠。
提及“世界肝炎日”,不得不說“1/12”。
那么,它指的是什么?
實際上,“1/12”就是說“我是第十二個嗎?”,是指全球大約12個人中就有1個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可能身邊的朋友或者自己已經是病毒性肝炎感染或處于患病的狀態(tài),卻因未接受檢查而不自知,當出現(xiàn)癥狀再進行檢查或治療時已是為時太晚。
因此,保持對疾病的正確認識,重視早期檢查及預防尤為重要。
“迷惑”患者,延誤診治的3大誤區(qū)
1.誤區(qū)一:常見癥狀=生活小病
生活中常見的癥狀可能反映你是肝炎病毒攜帶者,可能是病毒在肝細胞內復制活躍,致使肝功能受損所致,不能輕視。
例如口苦、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膩、口干、全身疲乏無力、右上腹隱隱作痛、腹瀉、小便黃如濃茶色等,均為病癥的反應。
2.誤區(qū)二:不發(fā)病=不會傳染
大部分肝炎病毒攜帶者可能在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都不會發(fā)病,進而給予人們錯覺,認為肝炎病毒攜帶者不發(fā)病相當于不具有傳染性。
其實不然。
所謂肝炎病毒攜帶者,是指肝功能和B超檢測均正常,但表面抗原呈陽性。即使不發(fā)病,但依然可以通過血液傳播、糞口傳播等傳播方式而傳染,所有人仍需提高警惕。
3.誤區(qū)三:身體狀況不影響生活=無需進行定期體檢
隨著醫(yī)學科普廣為人知,人們逐漸對病毒性肝炎有所認識,同時開始進行健康體檢,但即使如此,很多人對于定期體檢的意識依然很薄弱,認為身體無大礙,未達到因住院影響生活與工作的程度,則無需進行定期體檢,認為浪費金錢與時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及時、準確地監(jiān)測病情,對治療非常有利。很多人在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或感染后很長時間內均不會出現(xiàn)任何癥狀,因而若想早發(fā)現(xiàn)病毒性肝炎,建議定期檢查肝功能和乙肝五項指標,頻率如6個月1次或1次/年均可。
盡早行4項檢查,有備無患
****1.肝炎病毒血清學檢測:****通過檢查結果可以診斷機體是否已經感染肝炎病毒。
****2.肝炎病毒含量檢查:****例如乙肝病毒DNA載量和丙肝病毒RNA載量的檢測以此判斷肝炎病毒的復制情況、數(shù)量以及傳染性。
****3.肝功能檢查:****通過這項檢查可以了解肝炎病毒對肝臟損傷的程度。
****4.病原學檢查:****具體檢查病毒性肝炎五型,即甲型肝炎(檢查抗HAV IgM、抗HAV IgG)、乙型肝炎(檢查HBsAg與抗HBs、HBeAg與抗HBe、HBcAg與抗HBe、 HBV DNA)、丙型肝炎(檢查抗HCV IgM和抗HCVIgG、HCV RNA、HCV基因分型、)、丁型肝炎(檢查抗HDV IgM和抗HDV IgG、HDV RNA)、戊型肝炎(檢查抗HEV IgM和抗HEV IgC、HEV RNA)
預防為先,遠離疾病
1.乙型肝炎免疫接種
(1)篩查人群中血清學均陰性者、未接種或未全程接種者、接種史不詳者,建議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2)對成人建議接種3針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程序為0-1-6個月,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間隔1個月及6個月接種第2及第3針疫苗。全程接種3針后可產生較高的保護性抗體水平,并獲得更佳的長期性保護效果。
(3)少數(shù)接種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原因對疫苗接種無應答(抗-HBs<10 mIU/ml),建議增加接種劑量和接種次數(shù)。
2.保護肝臟
(1)避免服用可能損傷肝臟的藥物。
(2)控制體質并評估包括酒精性、自身免疫性、伴有脂肪化或脂肪性肝炎的代謝性肝病等伴發(fā)病情。
(3)忌酒。
3.避免傳播
(1)不應與他人共用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如針頭、注射器、剃刀、牙刷。
(2)靜脈藥癮者不應與他人共用注射針頭、注射器、消毒用品、毒品,注意每次做到一人一針一管。
(3)皮膚外傷應注意保護,防止傷口被污染。
(4)在發(fā)生性行為時應正確使用安全套。
(5)不應獻血,不宜捐獻組織、器官、精液。
(6)對感染者家庭成員進行相關檢測。
4.生活注意事項
(1)定期監(jiān)測相關指標。
(2)堅持健康飲食,積極鍛煉。
(3)避免發(fā)生高危行為,以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
總而言之,無論是世界各國友人,還是處在“肝炎大國”的我們,均需要了解病毒性肝炎、重視健康體檢中病毒性肝炎的篩查、盡早實行預防措施保護自身,充分圍繞“戰(zhàn)勝肝炎,從我做起”這一主題,向“健康中國2030”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