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原創(chuàng)科普文章: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

寧夏科學傳播
原創(chuàng)
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收藏

(吳素萍)本科普文章以專業(yè)科學的食物營養(yǎng)學理論知識為基礎,通過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食物中的七大營養(yǎng)素,內容科學、真實、嚴謹、準確,旨在引導廣大的非專業(yè)的居民,吃的更營養(yǎng)、更健康。全文主要介紹了以下主要內容:1.食物的概念;2.食物的分類,既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食品制品三類;3. 食物與能量的關系,簡單說明了食物提供了能量以維持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以及食物中的三大產能營養(yǎng)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們在人體內經過氧化,產生能量供人體維持生命、生長發(fā)育和運動。并例舉了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粗略計算人體每日能量需要量;4.重點介紹了蛋白質、脂類、碳水化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這七大營養(yǎng)素,它們的生理功能、在體內氧化提供的能量、在食物中的含量、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攝入量、以及食物中的來源。

民以食為天,如何吃得更營養(yǎng)更健康,那么了解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則是最基本的知識點。食物是指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續(xù)正常壽命的物質,對人體而言,能夠滿足人們的正常生活活動需求,并利于壽命延長的物質稱之為食物。

1.食物分類

按食物來源和性質分為三類,動物性食物,包括畜、禽、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水產品,植物性食物,包括谷類、豆類、薯類、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食品制品,以動物性、植物性天然食物為原料,通過加工制作的食品,如植物油、釀造酒、罐頭、糕點、飲料等。

2.食物與能量

能量是營養(yǎng)學的基礎,是食物的第一營養(yǎng)屬性,食物能提供能量以維持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而食物中能提供能量的營養(yǎng)素有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們在人體內,經過氧化產生能量供人體維持生命、生長發(fā)育和運動。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等七大類,其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食物中的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粗略計算人體每日能量需要量。

男子:每日能量需要量(千焦)=體重×192。

女子:每日能量需要量(千焦)=體重×167。

3.蛋白質

人體的一切組織細胞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蛋白質不僅能調節(jié)各種代謝過程,還能維持體液酸堿平衡 ,供給能量,1g蛋白質在體內完全氧化所產生的能量約為16.7kJ,人體每天所需能量有10%—15%來自蛋白質。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構成人體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有9種是人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機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直接攝入,稱為必需氨基酸。能夠補充人體無法自身合成必需氨基酸的食物稱為優(yōu)質蛋白食物。

蛋白質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食物中,動物性食物如肉、魚、蛋、奶,含量一般在10%—25%,均屬于優(yōu)質蛋白質。植物性食物如谷類、薯類、豆類等,含量一般在8%—16%,均屬于非優(yōu)質蛋白質,但其中豆類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干豆類為20%—40%,且含有各種必需氨基酸,是唯一能代替動物性蛋白質的植物蛋白,也屬于優(yōu)質蛋白質。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蛋白質的參考攝入量為,成年男女按不同體力活動強度,分別為75—90g/天和65—80g/天。

4.脂類

包括脂肪和類脂兩大類。脂肪又名甘油三酯,是由1個分子的甘油和3個分子的脂肪酸組成的化合物,占脂類的95%,類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類、脂蛋白等,占脂類的5%。

同樣,脂肪酸也分必需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和非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指人體內不能合成,但又是生命活動所必需,必須由食物供給的脂肪酸。并且脂肪酸還根據雙鍵飽和程度的不同,分為飽和脂肪酸(豆蔻酸、軟脂酸、硬脂酸)、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多單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

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結締組織,常以大塊脂肪組織的形式存在,脂肪氧化釋放能量,供給機體利用。1g脂肪在體內完全氧化所產生的能量約為37.7 kJ,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產生的能量多1倍以上。同時,脂肪不僅提供脂溶性維生素,促進其吸收,還提供必需脂肪酸,改善食物的感觀性,增加飽腹感,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成年人脂肪的攝入量占總能量的20%—30%,其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之比以1:1:1為宜。

5.碳水化合物

在營養(yǎng)學中,碳水化合物一般被分為4類,即單糖、雙糖、低聚糖和多糖。1)、單糖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基本結構單位,并且有甜味,食物中的單糖主要是葡萄糖(64)、果糖(180)、半乳糖(17)。

2)、雙糖是由兩分子單糖聚合而成,天然食物中的雙糖主要有蔗糖(100)、麥芽糖(40)和乳糖(30)等。3)、低聚糖是指由3一10個單糖構成的一類小分子多糖。常見的有水蘇糖和棉籽糖,這兩種糖均不能被消化酶分解,但可在大腸中被細菌分解,造成脹氣。4)、多糖是由10個以上單糖分子脫水縮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廣泛存在于植物中,營養(yǎng)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多糖有糖原、淀粉和纖維。糖原、淀粉可被消化,而纖維則不被人體消化吸取。

碳水化合物是人類主要的供能營養(yǎng)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獲得能量的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一般價格便宜,容易獲得,而且這種物質在人體內氧化較快,能及時供應能量滿足機體需要,1g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完全氧化所產生的能量約為16.7 kJ,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我國成人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占人體每日能量總需求的60%—65%。

6.維生素

營養(yǎng)學中按溶解性將其分為兩大類,即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有VA(視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VA和植物性食物來源的β—胡蘿卜素。VA存在于哺乳動物的肝臟及咸水魚肝臟中,β—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轉化為VA,我國居民每日膳食中VA的推薦攝入量500μg—1200μg。VD(膽鈣化醇) 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人與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轉化為VD。VE(生育酚),VE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在體內能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可減少脂褐素的形成,改善皮膚彈性,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我國居民每日膳食中VE的推薦攝入量為14mg,VE最好來源為谷物胚芽油。

水溶性維生素種類較多,主要為B族維生素和VC(抗壞血酸),人體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VC為體內重要的抗氧化劑,可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保護DNA、蛋白質免遭損傷,我國居民每日膳食中VC的推薦攝入量100mg,VC廣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B族維生素包括VB1(硫胺素),我國居民每日膳食中VB1的推薦攝入量1.4mg—1.8 mg,廣泛存在于動物肝臟、肉類、豆類、花生中。VB2(核黃素),我國居民每日膳食VB2推薦攝入量為1.2mg—1.4mg,VB2的良好來源是動物性食物、VB6(吡哆素)、VB12(鈷胺素)、煙酸(尼克酸)、葉酸(VB11)、 泛酸(VB5)等。B族維生素能夠改善身體的免疫力,滿足身體在發(fā)育期間對微量元素的需求,水溶性維生素均溶于水,排泄率高,未被機體利用的水溶性維生素除極少量貯存外,絕大多數(shù)隨尿液排出。

7.礦物質

除去C、H、O、N四種構成水分和有機物質的元素以外,其他元素統(tǒng)稱為礦物質元素,又稱無機鹽,在人和動物體內,礦物質總量不超過體重的4%—5%,但卻是不可缺少的成分。礦物質元素分為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必需元素分為常量元素,包括鈉(Na)、鉀(K)、鈣(Ca)、硫(S)、磷(P)、氯(CI)等和微量元素,包括鐵(Fe)、銅(Cu)、鋅(Zn)、碘(l)等。有害元素,包括鉛(Pb)、鎘(Cd)、貢(Hg)等重金屬,礦物質是構成機體骨骼的主要成分,能夠維持體內滲透壓,保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參與體內生物化學反應,還能改善食物感官性狀與營養(yǎng)價值,增加肉類的持水性,保持水果、蔬菜的脆性等。

8.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按溶解性分類可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包括果膠、藻膠、瓜爾豆膠、葡聚糖、真菌多糖等。和不溶性膳食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膳食纖維具有很高的持水性,對有機化合物有螯合作用,具有調節(jié)代謝功能與降低血糖的作用,并可以改變腸道內微生物群系的組成,同時,能控制體重,防治便秘、結腸癌以及清除外源有害物質。

9.水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含水量約為體重的60%—70%,同樣,作為人類的食物,動植物的含水量在60%—90%之間。各種食物中水分含量差別很大,如鮮果為70%—94%,鮮菜為80%—97%,鮮瘦肉為45—77%,鮮蛋為67%—75%,而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含水量會降低,如奶粉為3%—5%,脫水蔬菜為6%—9%,餅干為2.5%—4.5%。面包為32%—36%。食物中的水對食物的結構、外觀、 質地、風味、新鮮度以及腐敗變質的敏感性都有極大的影響,從而也深刻影響著食物的運銷和商品價值。

評論
汨羅鎮(zhèn)徐志雄
太傅級
已閱
202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