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關于生物大滅絕您知道多少?(一)

中國綠發(fā)會
長期致力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
收藏

生物大滅絕(Biologicalextinction)是指大規(guī)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shù)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幸免于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guī)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fā)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據(jù)《科學》雜志最新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警告稱,動物的滅亡和減少正是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奏。從1500年開始,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接連滅絕。剩余物種也表現(xiàn)出了平均25%的衰退,這種現(xiàn)狀在無脊椎動物中也極其相似。雖然之前的大滅絕是由地球的自然變化或者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導致的,但是如今生物的滅絕與人類行為非常相關。這種現(xiàn)狀被研究的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生物學教授RodolfoDirzo命名為“人類失去共棲物”時代。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于距今5億年,延續(xù)了6500萬年。

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中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fā)展。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xiàn),無鉸類、幾丁質(chitin)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于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xiàn),三葉蟲在胸、尾進化出許多防御性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xiàn),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xiàn)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顎魚;淡水植物據(jù)推測可能在奧陶紀已經出現(xiàn)。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4億4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于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于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huán)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第四紀,約開始于4.05億年前,結束于3.5億年前,持續(xù)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的分為下、中、上3個統(tǒng)。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xiàn)為陸地面積擴大,陸相地層的發(fā)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fā)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xiàn),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fā)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xiàn),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xiàn)。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涗浾f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qū)都處于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fā)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fā)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

編輯:Pierre

評論
米熱阿依·阿布都卡地
舉人級
也學
2022-08-28
飛馬騰空
大學士級
2022-08-29
直率的富麗堂皇醫(yī)生
學士級
閱讀
202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