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建筑的設計與制作”是由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English團隊開發(fā)的STEM項目。該項目要求學生在一定的預算內,利用牙簽、橡皮泥、剪刀、木桿、振動器表等材料,融合數學、工程、科學等知識,設計和搭造“抗震建筑”,并由模擬地震臺進行震級測試。以“抗震建筑的設計與制作”項目作為課程學習內容,進行了指向深度學習的STEM教育模型的教學實踐。
實施過程1.預熱階段
**①明確主題。**教師發(fā)放準備材料和活動手冊,要求學生設計和搭造一座能夠承受地震的建筑物。其中,地震等級通過模擬地震臺來設定、展示,活動手冊用來記錄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想法。
**②呈現知識。**學生對項目的主題和目標形成自己的認識,通過教師講解、瀏覽網絡資源等初步了解抗震預防知識、理解搭造抗震建筑的基本原理,并準備牙簽、木桿、剪刀等相關材料和工具。
**③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通過播放地震相關影像資料和虛擬場景營造的真實情境體驗,激發(fā)學生參與項目的興趣和熱情。
2.醞釀階段
**①資料搜集。**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各小組分別搜集抗震預防相關資料(如防震標準、設防等級、抗震注意事項等)和搭造抗震建筑的專業(yè)資料,解決如何選擇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如何選擇技術和經濟合理的抗震結構、如何處理主體結構與承重結構構件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②自主學習。**利用搜集的資料,各小組梳理基礎性問題(如抗震建筑采用什么框架結構,墻體、梁柱使用什么材料等),設計抗震建筑三維模型并標記好尺寸,包括抗震建筑將采用什么形狀、高度多少、使用交叉支撐還是錐形幾何等。
**③解析任務。**將“抗震建筑”這個項目分解為目標單一的子任務,并確定每個子任務的具體內容。
3.發(fā)生階段
**①團隊合作。**小組成員發(fā)揮所長,完成“抗震建筑”項目的子任務,如墻體梁柱等零部件的制作、建筑的主體結構制作、防震的承重結構制作等。之后,將設計的三維模型變成實物作品。
**②展示產品。**學生向教師展示實物作品并進行測試,如將模擬地震臺設為里氏震級4,測試制作的抗震建筑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遇到什么問題等,并分享任務解決方案。
**③教師指導。**針對測試過程中抗震建筑出現的問題,教師給予指導、提出建議,如采用板柱結構等,以更好地防震抗震。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如何改進會使設計更好”“是否有必要替代或構造全新的結構”等問題進行討論。
**④完善產品。**學生結合教師和同學的建議,進一步完善抗震建筑作品。
4.成熟階段
**①多元評價。**教師、學生共同根據活動手冊的記錄內容進行過程性評價,根據抗震產品檢測進行作品評價,實現以評促改。
**②自我反思。**學生以學習報告的形式對抗震建筑作品進行反思,如總結抗震建筑的搭造經驗,包括框架結構怎樣設計、梁柱采用什么材料、柱間支撐和交叉橫跨等細節(jié)問題應如何處理等,并反思作品的不足之處。
**③拓展遷移。**根據教師針對學習報告提出的反饋性意見,學生思考如何制作出成本更少、抗震效果更佳的建筑,并在實踐中嘗試。
(聲明:本文來源21CN青少年科創(chuàng)家,轉載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yè)用途,所有轉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于后臺聯(lián)系我們,我們會進行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