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全長約5464千米,中國第二長河,僅次于長江,為世界第六長河。河套地區(qū),大致是黃河“幾”字上半部分,乃河曲豐曠之野。河套地區(qū)大致包括東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這幾個板塊,今天我們來看下后套平原。
后套平原,大致是狼山、陰山山脈、大樺背山與黃河圍成的區(qū)域。后套平原西起巴彥淖爾市磴[dèng]口,東至烏拉特前旗,北靠狼山,南瀕黃河。西套平原海拔約1000-1100米,東西長約180千米,南北寬40-80千米,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
黃河從西套平原北上,受陰山山脈阻擋,流向由南北改為西東,角度約為90度,形狀是一個弧形。
磴是石階、石路之意,磴口這個地方河岸是石質(zhì),基層堅(jiān)硬;口的意思是這里黃河分為多條岔流,北邊水量最大的一支為烏加河(北河),南邊是黃河干流(南河)。(古代北河是干流,南河是岔流)
北河水量大,在磴口西北方向溢出形成屠申澤,東西寬一百二十里(約50公里)。一直到清代朝,北河河道漸行淤塞,流量逐漸減少甚至改道,屠申澤因水源減少而消失。
北河在后套平原東北部受阻于大樺背山,轉(zhuǎn)向南邊,形成烏梁素海。烏梁素海南北長約35至40公里,東西寬5至10公里,面積約為200-300平方公里。
北河過烏梁素海與南河合并,再次匯流成黃河干流,與大樺背山平行向東流向前套平原。
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在后套平原以及大樺背山設(shè)五原郡,漢初一分為二,后套平原設(shè)朔方郡,大樺背山南北是五原郡。
后套平原依山帶水、阡陌縱橫、河水滔滔、沃野千里。不過河套腹心河水隨季節(jié)分布不均,水患嚴(yán)重,不適合農(nóng)耕,古代也一直沒有建立前套的呼和浩特或西套的銀川這種大城邑。
后套平原適合季節(jié)性放牧,古代把城邑都修在外圍的山坡上,現(xiàn)在主要城市巴彥淖爾市人口約為169萬(2017年)。地處后套平原與前套平原之間的五原郡,現(xiàn)在主要城市包頭人口約289萬(2018年),也就是說從前套到后套,適合耕種的土地逐漸減少,人口也逐漸減少,古代的格局可能會更加明顯。
漢朝把后套平原從五原郡分離出來,建朔方郡,設(shè)一太守府與三都尉府兩要塞。太守府設(shè)在黃河南岸的朔方,位于后套平原邊緣。渠搜都尉府在朔方以東,對岸就是五原郡,嚴(yán)格來說已經(jīng)不在后套平原上了。窳渾都尉府位于屠申澤南岸,也在后套平原邊緣地帶。只有廣牧都尉府,位于后套平原黃河北岸,這是后套平原腹心唯一的重鎮(zhèn)。兩大要塞高闕塞與雞鹿塞,一東一西,高居狼山上。
(聲明:本文來源地圖帝,轉(zhuǎn)載僅做學(xué)習(xí)交流,非商業(yè)用途,所有轉(zhuǎn)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于后臺聯(lián)系我們,我們會進(jìn)行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