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6年2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方林富炒貨店收貨員包裝各類堅果炒貨。
(龍巍/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聽說過黃曲霉素,不少人甚至談“黃曲霉素色變”,網(wǎng)上流傳著黃曲霉素的種種神通:“毒性賽砒霜”“高溫殺不死”“致癌小殺手”……那么,黃曲霉素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產生的?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避免黃曲霉素中毒呢?
據(jù)新華網(wǎng)指出,黃曲霉毒素(Aflatoxin,即AF)最早被發(fā)現(xiàn)于1960年,是黃曲霉(英文名稱為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英文名稱為Aspergillus parasiticus)的次級代謝產物,目前已分離鑒定出12種以上,常見的有黃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據(jù)《光明日報》報道,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真菌毒素,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標準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 但好在霉菌產生的毒素量很低,只有嚴重霉變的糧食才可能會含有大量毒素,從而導致急性毒性。
除此之外,黃曲霉毒素還是一種100℃高溫燙20小時都殺不死的“怪物”。據(jù)《科技日報》介紹,一般的烹調加工無法將其破壞,即使用100℃的溫度進行20個小時的滅菌,也不一定能將其徹底去除。
黃曲霉毒素是如何產生的呢?據(jù)《農民日報》報道,黃曲霉毒素的產生源于霉菌的生長。當霉菌處于高溫、高濕或與其它霉菌競爭的應激情況時,就會產生黃曲霉毒素。例如生產過程中,選擇下雨天收獲、不及時晾曬等會導致農產品霉變;在加工過程中,去殼導致果實破損殘留在加工品中,加工儲存環(huán)境溫度高且潮濕等也會增大霉變的幾率;運輸過程中,海運或高溫高濕的運輸儲存環(huán)境也容易導致霉菌生長產生黃曲霉毒素。
那么,黃曲霉毒素頻頻“青睞”的食物有哪些呢?據(jù)《科技日報》報道,黃曲霉毒素藏在發(fā)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豆類等食物。淀粉在高溫和潮濕的環(huán)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曲霉毒素?!犊萍既請蟆愤€建議,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杏仁等堅果,一定要及時吐掉并且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霉變過程中產生的黃曲霉毒素。經(jīng)常食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避免黃曲霉素中毒呢?據(jù)《農民日報》指出,黃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質相當穩(wěn)定,在人體內不能降解,只能沉積在肝細胞中。當黃曲霉菌毒素沉積量超過人本的耐受力,便會引起肝臟的損傷,甚至誘發(fā)肝癌。所以新華網(wǎng)建議,從接觸量的角度來看,要減少霉變糧油、堅果、調味劑的攝入。在購買食品時要盡量選擇小包裝,盡量不要放太久,存放糧油等食品時應保持低溫、通風、干燥的存放環(huán)境。(高凌峰)
本文由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業(yè)務部主任阮光鋒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