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原創(chuàng)]專題:東北地區(qū)水稻全程生產(chǎn)技術(shù)

實用技術(shù)助你成才
原創(chuàng)
通過互動交流和服務援助,滿足廣大農(nóng)民實用技術(shù)需求。
收藏

一、做床標準

1、床面達到“高、平、直、實”的標準。

即高:床高15厘米~20厘米;平:每10平方米床面內(nèi)高低差不超過0.5厘米;直:磚道和置床邊緣整齊一致,每10延長米彎度誤差不超過1厘米;實:置床上實下松,松實適度。特別注意棚邊、角的整平工作。

2、床土配制。正確選擇壯秧劑或配套肥,嚴格按照產(chǎn)品說明使用,以免發(fā)生肥害。(建議一個360平方的標準育秧大棚使用:保定萬國產(chǎn)地老大4袋80千克或生根壯根劑配套肥40千克+配套肥與育秧土攪拌均勻。)

3、床土消毒殺菌環(huán)節(jié)必須高度重視,不管用什么配套肥和壯秩劑都要進行土壤殺菌消毒。如果壯秧劑中帶有殺菌劑也要拌入土中,以保證消毒殺菌的效果。

二、擺盤標準

100%采用毯式育秋盤育秧。擺盤前,必須要備齊鋁合金靠尺、盤土定量撮、平頭抹子、壓板、地膜、線繩等提升擺盤質(zhì)量的工具。

1、擺盤時,必須用靠尺邊找平、邊擺盤,確保平度。針對苗床因干旱導致開裂的情況,擺盤時應在苗床上上鋪層苗床土,可使秋盤與苗床接墑、提墑,同時要保障置床上有0.5厘米左右的土層,確保保盤與置床結(jié)合緊密,防止發(fā)生“吊死苗”現(xiàn)象。

2、盤土必須使用盤土定量撮,確保盤土厚度達到2厘米以上(約3千克每盤),厚薄一致,用抹子抹平后再用壓板壓實。

3、用平頭抹子抹平盤土后,用壓板壓實,確保盤土厚薄一致。再用靠尺靠緊,確保盤與盤之間銜接緊密,避免漲盤,出現(xiàn)肥邊,不利插秧機上秧。秧盤擺放橫平豎直。

4、擺盤結(jié)東后,蓋上一層塑料薄膜或無紡布,防止滴水導致盤土缺失。同時棚邊壓實封嚴,增加棚內(nèi)溫度,加快化凍深度,避免風雪毀壞大棚。

三、播種標準

1、播前準備:備齊相應管理工具,如100平方米接種盤或芽種播量標準測量器、壓種器、溫度計2~3支,苗床底墑不足的要提早澆透底水,防止后期出現(xiàn)干床現(xiàn)象,標準是苗床濕潤15厘米土層為宜,且秩盤表層不產(chǎn)生明水為準。擺盤標準不到位或擺后因其他原因數(shù)壞的要及時整改,達到床平、盤整齊一致、底墑足后再播種。

2、播期標準:當氣溫穩(wěn)定通過5~6℃開始播種,播期一般在4月5日~4月15日。

3、殺菌消毒:播前用移栽靈等藥劑1.5毫升/平方米,稀釋1000~1500倍噴霧殺菌消毒。

4、播量標準:種子芽長控制在2mm以內(nèi)。播前用科普惠農(nóng)專供產(chǎn)品萬家寶1號拌種(每百克拌種75千克左右)晾至不沾手即可播種。最好使用精量電動播種機播種。機插中苗按每穴苗數(shù)4~6棵計算,每盤648孔共需播芽種40000粒/盤(平均每孔5粒,種子發(fā)芽率90%,機插中苗田間成苗率90%。),機插中苗播種密度為250~260粒芽種/100平方厘米;擺栽用的早育缽苗,播種量按每個缽穴播芽種4~5粒計算確定每盤播種量。

5、覆土標準:播后用壓種器將種子壓實,使用機械或電動覆土機覆土,覆土最適厚度為0.7厘米。覆土后不使用封閉除草劑。推薦苗后莖葉除草方式水稻1.5-2.5葉期,稗草2-3葉期,10%千金10毫升+48%排草丹25毫升/100平方米,兌水15升/畝噴霧。播種后至出苗前,床表要蓋好地膜保溫、保濕。早期播種的采用三膜覆蓋或其他增溫措施。如遇到低溫或霜凍,在內(nèi)利用炭

火金或炭火爐等方法抵御低溫冷害。加強大風及降雪期間的護棚工作,保障排水溝渠通暢,確保旱育秧苗。

6、溫度計擺放標準:育秩大棚內(nèi)應擺放溫度計測量床溫變化情況,溫度計分別擺放在距頭20m、中間等位置,距中間步道30厘米處,用8#鐵線做成支家,播種后放于床面上,秧苗出土后溫度計始終放置于秧苗1厘米處。智能化育秧大棚也需按照溫度計擺放標準在幫內(nèi)擺放兩只以上溫度計,便于溫度校正。

四、秧田管理技術(shù)標準

根據(jù)寒地水稻生產(chǎn)特性,嚴格按照葉齡進程做好積田管理工作,括膜、壓床,根據(jù)秧齡及幫內(nèi)溫度適時通風。

第一個時期:種子根發(fā)育期

從播種到第一葉露尖,約需7~9天時間,此期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種子根的原則。溫度以保溫為主,最適溫度25~28℃,最低溫度不低于10℃,最高不超過32℃。此期一般不澆水,如濕度過大或局部過濕時撤膜散墑,晚上再復上地膜,露種處要適當復土。當80%的苗露尖后,在晚上5時后或次日早晨8時前揭去地膜,嚴防中午高溫時據(jù)膜,防止陽光灼傷秧苗。過干處補水,過濕處散墑,頂蓋處敲落,露籽處覆土補水。

第二個時期:第一完全葉伸長期

從出苗到第一完全葉展開共需5~7天時間,管理重點是地上部控制第一葉鞘高度不超過3厘米,地下部促發(fā)與第一葉同伸的藉葉節(jié)5條根系。此期用Ph值為4的酸水普澆一次,棚溫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過28℃,及時通風煉苗,水分管理除苗床過干處補水外,一般少澆或不澆水,使苗床保持早育狀態(tài)。

第三個時期:離乳期

從第二葉露尖到第三葉展開,約需10~14天時間,管理重點是地下部促發(fā)不完全葉節(jié)8條根系健壯生長,地上部控制好第一葉與第二葉、第二葉與第三葉的葉耳間距各1厘米,防止莖葉徒長。重點是控制溫度和水分,溫度管理,最高溫度不超過25℃,2葉期最適溫度為22~24℃,3葉期最適溫度為20~22℃,特別在2.5葉期,溫度不超過25℃,防止出現(xiàn)早穗現(xiàn)象。此期要大通風煉苗,棚內(nèi)濕度大時下雨天也要通風練苗。水分管理做到到“三看”澆水,如床土發(fā)白、根系發(fā)育良好、早晚新葉葉尖不吐水或午間新葉卷曲,則在次日早晨八時前澆水,一次澆透。禁止在中午和晚上澆水。

第四個時期:移栽前準備期

從3.1-3.5葉,時間2~3天,管理重點是控水蹲苗壯根,使秧 苗處于饑渴狀態(tài),以利于移栽后發(fā)根好、返青快。同時,傲好插前三帶工作,移栽前1天帶磷肥:每平方米苗床施噴酸酸二銨125~150克,少量噴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帶藥:要在移栽前2~3天帶藥,可選擇在早晨內(nèi)露水消失前噴藥,40%樂果15毫升/平方米或70%艾美樂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兌少量水噴酒防治潛葉蠅;帶生物肥(推薦使用萬國重茬生根劑),與各種藥劑分開時期使用,一般在2.5葉期或在插前5~7天使用萬國水稻專用藥肥精兌水均勻澆床。

移栽前準備:適齡秧苗在移栽前5~7天晝夜通風煉苗,3~4天開始,在秧苗不發(fā)生萎的前提下,停止?jié)菜?,蹲苗壯根?/p>

五、秧田管理建議

1、病害防控:如遇低溫、寡照、多雨的天氣時,特別是連續(xù)低溫過后開始晴天時,應起早開通風,使秧苗適應由低溫立即轉(zhuǎn)為高溫的變化,防止立枯病發(fā)生;在秧苗1.5葉期和2.5葉期分別澆Ph4.5酸水一次。在水稻1.5-2.5葉期,噴施移栽靈等殺菌劑進行土填消毒后,再用清水洗苗。當晝夜溫差變幅較大,夜間柵溫8℃以下時,要采取鋪設無紡布、燒炭火爐等保溫增溫措施;早上8時后要及時通風放寒煉苗,避免青枯病的發(fā)生。噴施萬國產(chǎn)生物菌肥提升秧苗自身素質(zhì),起到抗低溫冷害的作用。

2、溫度管理:溫度管理寧低勿高。棚內(nèi)溫度計(兩支)擺放要正確,秩苗出土后溫度計始終放置于秧苗1厘米處;種子根發(fā)育期床面最適溫度25~28℃;第一完全葉伸長期1葉葉尖最適溫度22~25℃;離乳期2葉葉尖最適溫度22~24℃、3葉葉尖最適溫度20~22℃、特別在2.5葉期,溫度不超過25℃,防止發(fā)生早穗現(xiàn)象。

3、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寧少勿多,“三看”澆水,促進旱生根系發(fā)達。種子根發(fā)育期過干處補水,過濕處散墑。揭膜前壓磙破頂蓋土,露籽處覆土補水;第一完全葉伸長期除苗床過干處補水外,一般少澆或不澆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狀態(tài)。離乳期“三看”澆水,若苗床干旱底墑不足,必須在早晨八點前澆水,一次澆透,用水須在曬水池內(nèi)增溫后使用,禁止在中午和晚上澆水。

4、養(yǎng)分管理:為保證秧苗健壯生長,在秧苗1.5葉期、2.5葉期追肥二次,每7~10天追肥一次,每次迫純氮1克/盤,如硫酸銨25~30克/平方米或尿素12~15克/平方米??刹捎们o葉噴霧(兌水100倍用噴灌泵或噴霧器噴施,保證足夠水量)或撒施的方法,采用其中一種方法施肥后必須用清水洗苗,以防肥料燒苗,追肥前不能澆水,以免床土含水太多,肥水滲不進去,追肥一定要均勻一致;也可在此期葉面噴施釀造米醋或萬國氨基酸類液肥(萬國產(chǎn)新一代萬家寶精品)各一次,也可使用苗床液體硅肥增強水稻抗逆性。移栽前3~4天,要控水蹲苗?!叭龓А贝胧?00%落實到位,帶肥:移栽前一天施磷酸二銨125~150克/平方米,插多少揚多少,時間過長因二銨濃度過高,容易引起燒苗。施肥時要注意秧苗葉片水分情況,葉片有水珠時容易使肥料粘著在葉面上,產(chǎn)生燒苗,施肥后少量澆水是可使葉片上的二銨打落在床面,二是可使二銨粘在盤土上,防止運秧二銨遺失。

六、水稻插秧期技術(shù)標準

1、插前準備

2、插前檢查插秧機。插前要對插秧機進行試插及調(diào)試、檢修和保養(yǎng),充分發(fā)揮插秧機效率和作用。

3、插前做好苗床管理。移栽前3~4天,要控水蹲苗,晝夜通風煉苗。增強秧苗的抗逆性鍛煉,提高秧苗素質(zhì)。

4、本田封閉。封閉藥劑選擇安全高效的除草劑,實行插前5~7天分期封閉,清水層施藥與混濁水層施藥要進行區(qū)別。水自然沉降到花達水后插秧,確保封閉效果。采用毒土法或甩噴施藥,封閉后水層保持3-5厘米,保水5~7天,保障封閉滅草效果。藥劑配方和難治雜草的防治技術(shù)參考《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植保技術(shù)》等。

5、插期標準

以當?shù)貧鉁胤€(wěn)定通過13℃,地溫達14℃時開始插秧。開始插秧為5月10日前后,結(jié)東日期為5月25日前后,高產(chǎn)插秧期為5月15日-25日。

6、插秧標準

機械插秧質(zhì)量標準為早、密、淺、齊、勻、正、直、滿。早:做到適時早插;密:合理密植,采用行距30厘米×株距10~13.3厘米,25~33穴/平方米,每穴5~7株;淺:控制插狹深度在2厘米左右,深不超3厘米,淺插泥溫高、通氣好、養(yǎng)分足,利于扎根返青分。插深小于1厘米,容易漂苗、散苗、倒苗,穗多但穗小,不抗倒伏。插深大于3厘米,就會抑制苗返青和分蘗,尤其是低位節(jié)分蘗受抑制明顯,高位節(jié)晚生分蘗增多,分蘗延遲,分蘗質(zhì)量差,弱苗插深還會變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厘米左右時,則不出現(xiàn)倒苗、漂苗現(xiàn)象,植株發(fā)根較多,生長健壯,分蘗力強,因此,水稻機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齊:栽插深淺齊平,不插高低秧、斷頭秧;勻:每穴苗數(shù)、行距及株距均勻;正:秋苗栽正,不東倒西歪;直:插行要直,行穴距規(guī)整;滿:播秩到頭到邊。

7、機械插秧前調(diào)道水層,格田水層調(diào)整到1厘米左右(田面呈花達水狀態(tài))。如田面水過少,插秩機行走因難,插秧機秧爪里容易粘泥,夾住秧苗,秧槽內(nèi)易塞滿雜物,供苗不勻不齊,甚至折苗,造成缺苗嚴重及植傷。田面水過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淺不勻,浮苗缺苗多,插秩機行走過程中易推苗壓苗,無法保證插秧質(zhì)量。

8、插前檢查本田沉漿情況,插秧時田面硬度檢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節(jié)(2厘米左右)深度劃溝,周圍軟泥呈徐徐合攏狀態(tài),為最佳的插秧狀態(tài)。如沉淀不好,田面過于稀軟,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勢亂,插秧機推壓邊行苗(推苗現(xiàn)象),插后秧苗易下陷,影響緩苗和分蘗生長。田面硬度過大,插秧阻力大,容易傷苗,插秧深度變淺,插后痕跡不能及時合攏,造成漂苗、缺苗。

9、周密制定插秋計劃及按序插秧,起秋、運秋和插秋配合好,防止中午曬秧,不插隔夜秧。運秧過程盡量減少秧苗的損傷,可以使用運車、運秧架等設備直接運達插秋機附近。采取帶土移栽、減少斷根、植傷和萎蔫。加秧時避免葉片變形、破碎,以免丟穴少苗。葉片不要沾泥浸水或卷壓時間過長,以免傷損秧苗。插秧時應從稻田的下頭開始,逐步向向上頭推

進,待下一個格田田插完秧以后,上一格田中的水放入下一格田作為護苗水,這樣,即節(jié)約用水,又提高了水溫,還減少肥料流失浪費。

10、適齡壯秧,移栽期秧苗素質(zhì)的好壞對秧苗返青、分葉影響極大,一般要求機插早育壯苗秋齡為3.1-3.5葉,葉齡30天以上,根白而旺、扁蒲粗壯、葉挺而綠、秋齡適當、整齊均勻、干物質(zhì)重量高、抗逆能力強的健壯秧苗,這樣的秧苗插后返青快、分葉早、生長旺盛。而秧苗素質(zhì)差的徒長秧苗,插秧后葉片搭拉在水面上,極易受到潛葉蠅的危害,葉片很快爛掉,即使葉片保持完好,撤水后葉片直立非常緩慢,緩苗慢、返青遲,如遇不良環(huán)境條件,則死葉、死苗率高。

11、合理密植,插秋的密度(每平方米的基本苗數(shù))應根據(jù)土壤的肥力狀況、秧苗素質(zhì)、氣候條件、栽墻水平等綜合因素來確定,單位面積基本苗數(shù)以計劃穗數(shù)(平方米收獲穗數(shù)600穗以上)的1/4~1/5為好。一般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供肥能力強、秧苗素質(zhì)好、氣候條件好的地號可適當稀插,平方米基本苗數(shù)不宜過多,一般在125株/平方米比較合適,變化范圍控制在110~150株/平方米,行、穴距前期以30X×12厘米,后期以30×10厘米為主,5~7株/穴,穴數(shù)30~33穴/平方米為宜。而土壤較瘠薄,供肥能力差、氣候條件差的地號則可適當增加密度,平方米基本苗數(shù)控制在140株/平方米較為適宜,變化范圍控制在120~150株/平方米,行、穴距以30×10厘米或23.8X12厘米,6~7株/穴,穴數(shù)28~30穴/平方米為宜。

12、插后管理,插后要立即上護苗水,護苗水層深度以不超過心葉為宜,起到防止日曬萎蔫、預防冷害及凍害的作用,促進返青,促使秩苗早返青、早分葉、早生快發(fā)。在常溫下地表水呈花達水時,秧苗返青所需天數(shù)為9~10天;護苗水深度2厘米時,秧苗返青所需天數(shù)為6~7天;護苗水深度4厘米時,秧苗返青所需天數(shù)為4~5天。在護苗水層深度不超過心葉時,護苗水深每增加2厘米株高增加1厘米,根數(shù)增加2條左右。

13、插后3~5天苗返青后立即施墓肥及補苗。施肥量是肥總量的30%,其中,肥總量80%插后4~5天全田施入,另20%(尿素1千克/畝左右)7~9天后看田找施,哪黃施哪,促使肥效反應在6-7葉期(有效分盛葉葉位),促進秋苗早分、快分、多分集,少無效分集。為了延長肥效期,可以用硫酸銨和尿素混配使用,3千克硫酸銨代替1千克尿素。施肥前必須保證田面水層在3~5厘米左右。

14、插后15~20天進行封閉滅草。封閉后水層保持3~5厘米,保水5~7天;一個池子一個池子用藥,藥液量15升/畝,保障封閉滅草效果。采用毒土法或甩噴施藥,封閉后水層保持3~5厘米,保水5~7天,保障封閉滅草效果。

七、水稻本田施肥管理

1、分葉肥:分兩次施用,第一次施尿素3千克/畝左右,于返青后立即施入,可使用速溶的硫酸銨2千克代替1千克尿素,加速肥效反應。第二次施分蘗肥1~2千克/畝,于返青后5葉齡期間施用。建議噴施一遍萬國水稻專用藥肥精,增強分蘗能力。通過追肥調(diào)平田面,淺水層3厘米施肥,施后不灌不排,使肥水

滲入土中,再正常灌溉。

2、調(diào)節(jié)肥:尿素1~1.5千克/畝。在7.1-8葉齡期(6月20日左右)施用??刂剖┓柿?,看田間長勢施肥,不能盲目加大施肥量。

3、穗肥:尿素2~3千克/畝,氯化鉀3~5千克/畝。在9.1-9.5葉齡期(全田80%莖數(shù)的幼穗約為0.5厘米時)施用。要“三看”施肥,淺水層3厘米施肥,自然落干后繼續(xù)采取間歇灌溉。

4、粒肥:尿素1~1.5千克/畝,在出穗后15天以內(nèi)施用,主要是看葉色是否褪淡,如抽穗后的葉色比孕穗期淡,要施用粒肥。也可使用萬家寶2號代替粒肥。

5、水稻本田水層管理,綜合增溫措施:曬水池面積占井灌種植面積的2%以上。利用散水槽、長渠道、隔墻式曬水池、疊水板、渠道覆膜、寬淺式渠道、回水灌溉等綜合增溫措施,保證6月份水稻分蘗期入田水溫15℃以上,7月份水稻長穗期入田水溫17℃以上,減數(shù)分裂期入田水溫18℃以上,8月份水稻結(jié)實期入田水溫20℃以上。

6、水稻返青后,以“淺一濕一干”間歇灌溉為主;在分期灌3~5厘米淺水,以淺水增溫促葉,早生快發(fā),待田面無水層濕潤時再灌3~5厘米淺水,循環(huán)往復至分墓臨界期期,期問可選擇性的落干2~3次,以促進土壤耕層氣體交換。至有效分臨界葉位(11葉品種7葉、12葉品種8葉),田間莖數(shù)達到計劃莖數(shù)80%時,撤水晾田5~7天,控制無效分蘗發(fā)生,標準是地表呈濕潤狀態(tài)或地表發(fā)白呈火柴桿微裂。而后進入間歌灌,3~5厘米水層后停灌,讓其自然干,直到地表無水,腳窩尚有淺水時,再灌3~5厘米水層,如此反復。如無低溫冷害至出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斷向土中通氣,增加土壤中氧氣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換氣、以氣養(yǎng)根、以根保葉、以葉保產(chǎn)。進入出穗期,保持水層3~5厘米,齊穗后由淺水層轉(zhuǎn)入間歇灌溉,出穗后30天以上,進入臘熟末期停灌到黃熟初期排干。嚴防深水淹灌,對于部分低洼地要強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數(shù),增強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尤其其是稻瘟病)。在9月5日左右停灌。

7、田間出現(xiàn)氣泡時晾田:進入7、8月份以后氣溫逐步升高,有些田塊(特別是秸稈還田地號、長期淹水地塊、硫酸根肥料用量較多的地塊)出現(xiàn)冒泡現(xiàn)象時,要及時撒水晾田,進行氣體交換,排出田間硫化氫、氨氣、甲烷等有毒氣體,增加土壤氧氣含量,促進根系發(fā)育,做到通氧壯根,養(yǎng)根保葉,確保后四片綠葉面積,提高光合生產(chǎn)能力。

8、墊好出水口和更換進水口:水稻插秧后及時墊好出水口,出水口高度5厘米,以防插秧后降雨格田內(nèi)積水過深淹沒水稻秧苗。如果以井灌為主,水溫低影響水稻生長,插后灌水時要經(jīng)常更換進水口,以免長期使用一個進水口,造成水稻貪青晚熟,降低水稻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9、水稻生產(chǎn)全過程(除防冷害外)不可出現(xiàn)大水漫灌或保持深水層5厘米以上的現(xiàn)象。

10、水稻控蘗管理

當水稻田每畝莖數(shù)達到計劃莖數(shù)80%后,開始曬田,或在有效分葉臨界期(11葉品種7.5葉齡,6月25日前后;12葉品種8葉齡,6月28日前后)曬田5~7天,控制無效分蘗。如果前期生長量較大、分蘗較多,要以田間莖數(shù)為標準,提前開始曬田。標準是田間達到計劃劃莖數(shù)(40~42萬株/畝)的80%時(按平均25穴/平方米,每穴有效莖數(shù)達到19~20株時,即莖數(shù)達到500穴/平方米),開始曬田控蘗。長勢好,肥力強的地塊,加大曬田力度,地表達到裂痕較大(0.5厘米左右),以達到控東的目的。長勢較差,肥力弱的田塊,哂田達到地表微裂,再少量覆水。

11、水稻冷害害預防

水稻劍葉葉耳間距在正負5厘米期間,遇到17C以下氣溫,采用灌18℃以上深水20厘米以上的方式防障礙型冷害,如無符合溫度要求的水的條件下,不可采取深水防冷害方式。

現(xiàn)在也可以應用生物菌劑等提高水稻抗冷性,預防冷害。建議使用保定萬國的系列菌肥如水稻僵苗必克、藥肥精等。

12、水稻葉齡診斷技術(shù)的應用。全程使用葉齡診斷技術(shù),田間要立葉齡標記牌,每塊田設立2-3處觀察點。根據(jù)不同葉齡期的具體診斷標準實現(xiàn)標準的田間管理。

13、水稻健身防病技術(shù)

根據(jù)各種病害防治的最佳時期,進行病害防控。以化學農(nóng)藥和生物農(nóng)藥協(xié)同防治為主,同時采用多元復混配方預防田間混合病害,同時也要注重成本的計算??梢越Y(jié)合葉面噴施葉面肥,但要注意兩種以上物質(zhì)混配時是否影響物質(zhì)的有效性。根據(jù)天氣情況和天氣預報進行病害防控,做出施藥次數(shù)的增減以及配方的調(diào)整。1、第一遍施藥在水稻倒二葉露尖到長出一半時,主要防控紋枯病、葉瘟病、胡麻葉斑病、細菌性褐班??;主要以廣譜殺劑和保護性藥劑為主,如50%多菌靈膠懸劑、75%三環(huán)唑、25%米鮮胺等配合使用,或選用復配制劑70%稻津,或75%拿敵穩(wěn)兼防多種病害,葉面肥選取以增強抗冷性等提高水稻抗逆性為主的水稻調(diào)節(jié)劑或生物制劑。2、第二遍施藥在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主要防控紋枯病、鞘腐病、穗頸瘟、褐變穗、胡麻葉班病、細菌性褐斑病。3、第三遍施藥在齊穗期至抽穗15天,主要防控褐變穗、穗頸瘟、枝梗瘟、粒瘟、胡麻葉斑病、細菌性褐斑??;第二追和第三可以用70%稻津50克/畝+3%多抗霉素100毫升/畝,20%稻瘟酰胺60毫升/畝+50%多菌靈100克每畝+3%多抗素100毫升/畝,75%拿敵穩(wěn)15克/+3%多抗霉素100毫升/畝進行防治。葉面肥第二次使用磷酸二氫鉀和釀造米醋為主,可添加一些促花?;ǖ幕樟吭胤?,不應使用含有大量氮素的葉面肥。第三次使用保葉促根的葉面肥。4、施藥時須加入透性和延展性的有機硅助劑或者是植物油助劑,提高藥效。使用多抗霉素預防褐變穗,同時防稻瘟病。應該做到病害防控無死角,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杜絕麻痹大意思想,以免造成嚴重后果,重點做好死角田塊病害防治工作。盡量不要錯過水稻病害防治的最佳時期,同時也要確保霧化效果和防治效果。5、防病以稻瘟、鞠腐病、紋枯病、褐變穗、細菌性褐斑、胡麻葉斑病等混合病害為重點,前期無論有無病害發(fā)生,孕穗期防病作為一項常規(guī)措施,必須進行一次病害防治(孕期期指的是,11葉品種大約是7月16日左右,12葉品種大約是7月23日左右)。根據(jù)天氣情況和病害預測預報酌情調(diào)整施藥次數(shù)、時期及配方。

14、水稻本田蟲害防治,1、水稻潛葉蠅。要根據(jù)6月上、中旬田間蟲情調(diào)查結(jié)果,在幼蟲初發(fā)期選用70%咇北蟲啉水分散劑4~6克/畝或25%阿克泰水分散劑6-8克/畝兌水噴霧,噴藥前應將田間水排出,噴藥1天后灌水。2、水稻負泥蟲。7月上句選用三氟氯氰菊酯(功夫)15-30毫升/畝或溴氰氧菊15-30毫升/畝進行葉面噴霧。3、稻螟蛉。可在幼蟲未鉆蛀或少量鉆蛀前,采用40%毒殺蜱75-100毫升/畝,葉面噴施。

15、水稻本田雜草防除技術(shù)

采取以藥劑除草為主,清選種子、整平土地、合理灌水、人工除草等為輔的綜合滅草技術(shù)。1、防除地邊、池埂雜草可選用農(nóng)達、封殺一號等藥劑,兌水噴霧,注意防止傷害本田水稻。池埂封閉最佳時間為水整地結(jié)束、插秧結(jié)束、有效分蘗臨界期、穗肥施用完進行3~4次封閉。2、主要消滅稗草、雨久花、澤瀉、慈菇、異型莎草等,苗后封閉可選配方60%馬歇特乳油每畝100~133毫升加10%醚磺隆可濕性粉劑20克,30%殺稗磷每畝60~70毫升加10%草克星可濕性粉劑6.7克,插秧后15~20天毒土法施用,水層3-5厘米保水5~7天。3、苗后施藥,以4葉以上大齡稗草為主的可選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50克/畝等藥劑進行防除。4、以慈菇、澤瀉為主的可選用48%滅草松(排草丹)雜草出齊后噴施。48%滅草松(排草丹)100毫升加56%二甲四氯30~50毫升草出齊后噴施。這兩種配方,施藥前撤淺水層,使雜草露出水面,后24小時正常灌水管理。在慈菇5葉期前也可使用2.5%五氟磺草胺(稻杰)油懸浮劑60-80毫升/畝進行防除。

八、水稻長穗期管理技術(shù)標準

1、水稻長穗期施肥管理,施用穗肥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穎花數(shù)和防止其退化,為適時安全抽穗和提高結(jié)實率、粒重打好基礎。一般穗肥有促花肥和保花肥兩種。穗肥施用時期的判斷,以倒數(shù)2葉長出一半左右時施用,11葉品種9.5葉期,12葉品種10.5葉期,目的是使穎花分化期及減數(shù)分裂期見到肥效,以防止花退化、擴大穎殼容積。

2、施肥時要做到三看,一看拔節(jié)黃,葉色未褪淡不施,等葉色褪淡再施;二看底葉是否枯萎,如有枯萎,說明根系受損,可先撤水晾田壯根,然后再施肥;三看水稻有無病害(稻瘟病),如有病害,可先用藥防治,再施穗肥。如倒2葉期葉色未褪淡??稍诘?葉(劍葉)露尖時看苗施用。

3、穗肥按總體施肥設計,氮肥用全生育期總量的20%(尿素3千克左右),鉀肥為全生育期總量的30~40%(氯化鉀5千克左右)。穗肥是長穗期調(diào)節(jié)長勢的肥料,在抽穗前30天左右,莖數(shù)比計劃莖數(shù)多,而且粒數(shù)也多,這時對出穗前20天(倒2葉長出1半左右)的第一次穗肥應拖后施用。如遇穎花過多而結(jié)實不良的,在抽穗前的孕穗期(劍葉葉枕抽出后)根據(jù)葉色及病害測報,可噴施磷酸二氫鉀加釀造米醋,以促進抽穗,提高結(jié)實率,增加粒重。

4、如果前期營養(yǎng)生長不足的,曬田后可追施2千克尿素,起到調(diào)節(jié)生長,促花等作用。

5、水稻長穗期水層管理,長穗期的灌溉管理,必須針對水稻生理、生態(tài)需水的要求,及時做好調(diào)整,以達到壯根、增溫、防害、保證水稻健壯生長、安全抽穗、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的目的。

6、從幼穗分化到劍葉露尖前這段時間,以間歇灌溉為主,既向水稻供給必需的水分,又必須向土壤補給氧氣,排出土壤中發(fā)生的有害氣體。淺水間歌灌溉即一次灌溉3~5厘米水層,如此反復。此時田間池埂應設立5厘米高的限水口,出現(xiàn)大的降雨或灌水較多時,能夠自動排放,防止出現(xiàn)持續(xù)深水淹灌,不向根系補氧,出現(xiàn)“根墊”及黑根現(xiàn)象。

7、寒地水稻在長穗期既要壯根壯桿,確保穗大粒多,又要適時防御低溫冷害,這是本地灌溉技術(shù)的特點。當劍葉部分抽出,灌10厘米左右水層,做好防御障礙型冷害準備,當劍葉葉耳間距正負5厘米期間,即出穗前8~14天范圍內(nèi),如有17℃以下低溫,水層應增加到17厘米以上,防御障礙性冷害。此時期過后恢復淺水灌溉,如有生育過旺、葉色偏深的地塊,在抽穗前4~5天,可適當曬田或晾田,促進根系發(fā)育,防止倒伏,提早出穗。井灌區(qū)應將水溫提高到18℃以上,再灌深水防御冷害。

8、水稻長穗期病蟲草害防除技術(shù),A、以防頸瘟為重點,在水稻孕穗期采取綜合施藥并結(jié)合萬國紋枯必克、水稻發(fā)篼灌漿王等進行健身防病。時期是在水稻孕穗初期、末期至抽穗期,在防穗頸瘟的同時注意防褐變穗、紋枯病等病害混合出現(xiàn),在配方中加入抗菌素藥劑進行兼防統(tǒng)治。B、蟲害主要有稻螟蛉,又叫稻青蟲、青尺、粽子蟲,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中旬發(fā)生為害,幼蟲白天躲在稻叢中下部,傍晚出來為害,初化的幼蟲沿葉脈啃食葉肉,形成白色條紋,三齡以后食量大增,將葉片咬成許多缺刻。幼蟲老熟后在稻葉尖端吐絲折葉做成粽子狀的三角形葉苞,后咬斷葉片,蟲苞落在田內(nèi),在苞內(nèi)化蛹,再羽化為成蟲。防治措施:利用燈光誘峨捕殺,消除帶蟲稻草,消滅越冬蟲蛹,發(fā)生后在三齡期前施藥防治,畝用2.5%功夫乳油10~20毫升,或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40%樂果乳劑1000倍液,畝用75千克左右噴施。

9、長穗期田間除草作業(yè)基本結(jié)東,但殘余雜草及提埂上的雜草仍不容忽視,要及時拔除田間大草和稗,尤其是慈菇等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要及時人工拔除,割凈埂、堤上的雜草,保持田間清潔,防止雜草重復蔓延,并可有效減少病菌和蟲源,為水稻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

10、水稻收獲、干燥與與貯藏的技術(shù)標準

水稻出穗后最少35天以上,活動積溫達750℃以上,達到成熟標準(95%以上穎殼變黃、谷粒定型變硬、米呈透明狀或95%以上小穗軸黃化)時,適期進行收割。

種子收獲、貯存使用半入水稻收獲機收獲減少糙米率,種子收獲后及時清理、烘干、除芒、除糙、加工、包衣、包裝、貯存,種子水分14.5%以下時,一般條件庫存,含水量大于14.5%時,暖庫貯存。

商品糧收獲在水稻抽穗后40天以上,活動積溫850℃以上,多數(shù)穗穎克變黃,小穂軸及護穎變黃,水稻黃化完熟率95%以上為適宜。

作者:吳正清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