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川區(qū)2007年被中國養(yǎng)蜂學會授予“中華蜜蜂之鄉(xiāng)”稱號,近幾年南川區(qū)中蜂產業(yè)迅速發(fā)展,中蜂產業(yè)主要分布于頭渡、德隆、三泉、山王坪鎮(zhèn)等金佛山周圍的鄉(xiāng)鎮(zhèn),全區(qū)現(xiàn)有蜂農3952戶,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大戶32戶,養(yǎng)蜂專業(yè)合作社22個,發(fā)放養(yǎng)蜂證595個。但目前這些鄉(xiāng)鎮(zhèn)中蜂產業(yè)還存在飼養(yǎng)管理水平低,很多蜂農還是在利用自然王臺分蜂,此種育王方式隨意性大、不方便管理,是制約貧困地區(qū)中蜂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瓶頸。本文主要介紹中蜂人工育王技術流程和要點,解決中蜂育王難題,讓中蜂產業(yè)發(fā)展成為山區(qū)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
1 人工育王時間
重慶不同地區(qū)育王時間略有不同,一般要根據蜂群情況、外界氣候和蜜粉源情況制訂育王計劃。重慶地區(qū)春季育王要結合當地早春蜜源如油菜花等花期,秋季育王要結合當地秋季蜜源的花期制訂育王計劃。南川區(qū)中蜂人工育王大多在年初3月份左右,利用油菜花蜜源進行春季繁殖。
2 種用蜂群的選擇
要有意識地選擇群勢強、采集力強、抗病力強的蜂群作為種群。對于已經選定的種群,還要考察種群親代及祖代、同胞群的情況,最好經過一年以上的考察,從蜂場中選出性能優(yōu)良、具有穩(wěn)定遺傳性的優(yōu)良蜂群。蜂場蜂群數量越多,越容易選出質量比較好的種群。
3 育王群的組織與管理要點
育王要選擇有分蜂熱或自然交替傾向的強群,這種蜂群王臺的接受率比較高,育出來的蜂王質量比較好。中蜂育王通常采用一年以上的老王群,群勢最好在8框以上,并且群內有大量哺育蜂。育王群要在移蟲前1d組成,用隔王板將蜂群隔開,一邊將蜂王限制在箱內產卵繁殖,另一邊作為無王區(qū)育王。育王群每隔3d要對蜂群徹底檢查一次,要及時將卵蟲脾調到育王區(qū)。
4 移蟲育王
4.1 移蟲育王用具
臺基(可以采用塑料臺基或人工臺基,建議使用新鮮蜂蠟制成的人工臺基)、育王框、彈性移蟲針。
4.2臺基安裝與修整
移蟲當天將蜂蠟臺基按15mm左右的間距安裝在育王框上,王臺數量也不要太多,每個哺育群育王數量10~15個最佳。
移蟲前將安裝好臺基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讓蜜蜂清理和修整臺基2h左右,然后取出移蟲。
4.3移蟲
育王用的幼蟲必須為選擇種用蜂群的幼蟲,日齡最好在1日齡左右,保持幼蟲大小一致,移蟲后育王框王臺口向下插入育王群(蜂路要適當調小一點注意保溫)。
5 交尾群的組織
5.1 用交尾箱組織交尾群
為了安全起見(防止由于移蟲的誤差,有蜂王先出房),一般要在移種用幼蟲后第10d,就必須將所培育的成熟王臺介紹到交尾群中。因此,要在移蟲后第9d(誘入王臺前1d)晚上組織交尾群。方法是:每個交尾群從蜂群中抽取1~2脾帶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關閉1個晚上,給予18~20h的無王期。第二天清晨把交尾群有序排開,等到中午開箱檢查一次(看有沒有急造王臺),然后誘入王臺。
5.2用原群組織交尾群
在誘入王臺的前1d,將原群蜂王殺死或關在王籠中,等新王交尾成功后將其處理。
5.3用原群隔小區(qū)組織交尾群
在誘入王臺的前1d,用扎板在側巢門蜂箱的一側隔出2~3框區(qū)域,作為“交尾箱”,并調整1~2個蜜粉脾和幼蟲脾作為交尾群,次日檢查交尾群(查看有沒有急造王臺),并誘入成熟王臺。
6 王臺誘入
移蟲后的第10d就要將所培育的成熟王臺全部放到交尾群。具體方法:把交尾群中間的巢脾提出來,在巢脾中上部有空處的地方用食指輕輕壓出1個凹坑,將王臺朝下輕按在凹坑處,這樣有王臺的脾就置于蜂群中間(保溫)了。誘入王臺時應注意:提育王框時不得抖動,以免損傷王臺中的蜂王(筆者初學時提育王框時抖動了幾次,最后多數王臺未出房);在提取王臺、處理王臺和誘入王臺時應小心避免大的震動,動作盡量輕。
7 交尾群管理要點
蜂群盡可能利用地形地勢分散排列,以便處女王和工蜂認巢,也可以將蜂箱前面涂上不同顏色便于蜜蜂認巢;交尾群要在蜜蜂出巢前或歸巢后檢查,避免在蜂王婚飛時間開箱,容易造成婚飛后的蜂王不能及時回到自己的蜂群而失王,中蜂一般在出房后一周左右的晴朗天氣婚飛;檢查已經成功交尾的蜂群要輕慢穩(wěn),避免驚擾處女王。
8 中蜂控制交尾
在中蜂人工育王中,通常采用空間隔離、時間隔離等措施來實現(xiàn)良種交配。空間隔離是根據處女王婚飛的范圍來確定的,山區(qū)一般在5km以上。時間隔離是指與周圍其他蜂場的育王時間錯開,提前培育種用蜂王和雄蜂。這些措施主要在有意識育種的蜂場采用,普通人工育王不需要考慮此因素。
編輯:王慧
重慶市農技協(xié)聯(lián)合會主任編輯 劉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