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原創(chuàng)]玉米大斑病發(fā)病規(guī)律及其防治辦法

實用技術助你成才
原創(chuàng)
通過互動交流和服務援助,滿足廣大農民實用技術需求。
收藏

玉米大斑病分布較廣,為害較重,主要在我國東華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的山區(qū)發(fā)生。該病病原菌附著在病殘體組織內越冬。大斑病在玉米整個生育期內均可發(fā)生,抽雄后發(fā)病最重。 20世紀70年代后,玉米大斑病在我國東北、華北北部和南方冷涼山區(qū)曾幾度流行,一般年份減產20%左右,嚴重流行年份減產可達50%以上.2002年以來,玉米大斑病呈現明顯加重趨勢,特別是在東北春玉米區(qū)和西南春玉米區(qū)的局部地區(qū)已經成災,部分品種發(fā)病嚴重,近幾年山西省北中部、晉東南也相當嚴重。 癥狀1大型橢圓型或長棱形病斑,大的可達15~20cm,小的也有1~3cm,灰綠色或黃褐色,主要侵染葉鞘和葉片、苞葉。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浸狀青灰色斑點,以后逐漸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褐色的梭形大斑。溫度高、濕度大時,病斑在葉片正反兩面都產生大量灰褐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結合連片,使植株早期枯死。2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組織內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種子也能帶少量病菌。田間侵入玉米植株,經10—14天在病斑上可產生分生孢子,借借風、雨、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外,還與當時的環(huán)境條件關系密切。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利于病害發(fā)展。氣溫高于25℃或低于15℃,相對濕度小于60%,持續(xù)幾天,病害的發(fā)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區(qū),從拔節(jié)到出穗期間,氣溫適宜,又遇連續(xù)陰雨天,病害發(fā)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fā)病較重。低洼地、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fā)病。中國北方各地6~8月份氣溫大多處于發(fā)病適溫范圍,因此這3個月的降雨天數和降雨量是發(fā)病輕重的決定因素。因而,凡田間病斑出現較晚的年份,不論后期氣候條件如何,大斑病的發(fā)生都不會太重。3玉米大斑病發(fā)病程度的分級標準1級:全株葉片有少量病斑,占葉面積的5%~10%。3級:全株葉片有中量病斑,占葉面積的10%~30%。斑5級:植株下部葉片有多量病斑 , 少數葉片枯死 ; 中部葉片有中量病斑;上 部葉片有少量零星病斑。 病斑約占葉片面積 30—50 % 。7級:植株下部葉片部分枯死 ; 中部葉片有多量病斑 , 少量枯死;上 部葉片有中量病斑。 病斑約 占葉面積50—80% 。9級:植株下部葉片全枯死;中部葉片多數枯死;上部葉片有多量病斑,少 數枯死。4預防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2)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耕深翻,壓埋病原。(3)加強田間管理,采取適時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料,適時適量追肥,及時灌溉,雨后及時排水。另外,免耕、連作將加重病害的發(fā)生。(4)藥劑處理:噴施甲基托布津加鏈霉素2-3次。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于玉米開花期噴1~2次,每隔10~15天噴1次。編輯:都婷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現代農業(yè)研究中心 任志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