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來源: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育成,曾用名ZT。二、特征特性:株形開展型,生長勢強,株高97±10厘米,分枝多,植株繁茂,莖綠色帶褐色,基部紫褐色,橫斷面三棱形。葉橢圓形,深綠色,葉脈綠色、葉緣平展,,茸毛較多,復葉大、小葉緊湊,頂小葉呈倒卵形;主莖中部復葉頂小葉窄,有5對側小葉,次生小葉6對,托葉呈圓形。聚傘花序,花冠星形,花冠中等,呈紅紫色,無重瓣花,花柄節(jié)有色,花朵多在達12朵,雌蕊花柱長,柱頭圓形,淺綠色,柱頭無裂,雄蕊黃色,圓錐形,花藥黃色,結果。塊莖長圓形,薯皮深紫色,薯皮粗糙,成熟后表皮有網紋、薯肉黃色,沿維管束有紅紋,芽眼淺,芽眼有色,芽眼少,芽眼數(shù)10多個,紅色;芽眉弧形,臍部凸起。幼芽頂部尖形、呈紫色,中部綠色,基部圓形,紫藍色,稀生茸毛。晚熟,生育期(從出苗到收獲)115天,結薯較遠,單株結薯數(shù)6個以上,塊莖整齊,單薯平均重115克。商品薯率77.1%,單株產量945克左右,休眠期50天。干物質25.72%,淀粉含量15.1%,還原糖含量0.19%,鮮薯維生素C 23.03毫克/100克。食味優(yōu)。植株耐旱,耐寒。中抗馬鈴薯X病毒,抗馬鈴薯Y病毒,抗晚疫病,抗環(huán)腐病。一般單一般水肥條件下畝產量2250~30千克;高水肥條件下畝產量3000~4200千克。三、適宜地區(qū)及栽培要點:適宜地區(qū)及栽培要點:適于北方一季作區(qū)種植,適合山地丘陵區(qū)種植,抗旱耐澇。1.北方地區(qū)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2. 播前催芽,等行距平播,一般畝用種量130~150千克,播深8~12厘米。每畝播種穴數(shù)3800株。3.結合春耕施足基肥,一般畝施有機肥2~3方,全生育期供純氮6.21~10.35千克,五氧化二磷8.28~11.96千克,氧化鉀12.5千克。4.生育期間要控制株高,防止地上部分生長過旺;注意防治蚜蟲、晚疫病等病蟲害;及時中耕培土,結薯期和薯塊膨大期及時灌水,收獲前一周停止灌水,以利收獲貯藏。編輯:仝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