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長發(fā)育必需的大量礦質營養(yǎng)元素,對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有重要影響。由于土壤強烈的固定作用,我國大部分耕地十分缺乏氮素和磷素,導致人們大量使用無機氮肥和磷肥,如尿素和磷酸二銨等化肥,以獲得高產。在實際生產中,氮肥和磷肥的利用效率很低,特別是小麥,相對于玉米和水稻的肥料利用效率更低,僅10%左右。中國農田中化肥投入量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過量的氮素會污染地下水、增加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量的磷素也會隨雨水沖刷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磷肥的來源磷礦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將會在本世紀末枯竭。因此,從改善作物自身對礦質營養(yǎng)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角度出發(fā),篩選和培育氮素和磷素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種(系),是解決上述問題更經濟和環(huán)保的途徑。1材料與方法1.1試驗材料本試驗選用山東省近年來育成的25個小麥品種(系)為試驗材料,以濟麥22為對照品種。1.2試驗處理試驗在濟南市農科院稼禾園良種示范基地實施,試驗前已經進行多年勻地處理,地力條件基本一致。播種前施純氮117kg/ha(60%)、P2O5 102kg/ha、K2O 114kg/ha,拔節(jié)期追施純氮78kg/ha(40%)。試驗時間:2014年10月7日至2015年6月8日。每個品種種植60m2,株距5cm,行距25cm,設置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設計,常規(guī)田間管理。1.3性狀調查在收獲前10d左右,每個品種每個重復隨機挑選10株,調查株高(plant height, PH)、穗長(spike length, SL)、不育小穗數(sterile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SSS)、可育小穗數(fertile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FSS)和穗粒數(grain number per spike, GN)。成熟后,分品種收獲籽粒,及時晾干脫粒,計算畝產量(acre yield, AY),調查千粒重(thousand grains weight, TGW)。結論以濟麥22為對照,綜合產量性狀和氮素、磷素利用效率相關性狀的表現,山農24、泰農18、山農32(SH5099)和山農29(LS6109)在667M2產量(AY)、氮素利用效率(NUE)和磷素利用效率(PUE)三個方面均高出對照10%以上,是氮、磷高效型小麥品種(系),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編輯:王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