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后的“倔強” | 張雙南專欄

我是科學家
原創(chuàng)

我曾收到過一個問題,問題本身很簡短:中微子有質量嗎?

答案也并不長: 本來不該有,但是實際上有。

這個題目和答案本身都很簡短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重大到解決它肯定會獲得諾獎。

都是標準模型“惹的禍”

先說說為什么“不該有”。

之前我參加一個會議,會上一位青年學者講了有質量的中微子對于宇宙演化的影響。報告非常精彩,有圖有真相有故事。但是我注意到了她在報告的背景部分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中微子有質量,而且中微子的質量對于宇宙演化可能有重要的影響。

我于是就半開玩笑地問,為什么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不知道,她回答說。我提醒道,你肯定知道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其它粒子的質量是怎么產(chǎn)生的吧?她沒有任何猶豫,當場就回答:是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的質量。我又接著問,那為什么中微子就不能這樣獲得質量呢?她就直接回答“不知道”了。

其它粒子如何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質量,正是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研究。

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ois Englert)和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因為解釋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理論而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詞為“在理論上發(fā)現(xiàn)了有助于我們理解亞原子粒子質量起源的機制,而且經(jīng)由它所預言的、最近已經(jīng)被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的ATLAS和CMS發(fā)現(xiàn)的基本粒子而得到了證實?!?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左手,右手,我一個慢動作

中微子質量和希格斯機制的關系和楊振寧和李政道所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密切的關系。

長話短說,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這個諾獎工作說的是,盡管“宇稱”守恒看起來是很自然的,也就是在基本物理規(guī)律的層面上,左右應該是對稱的,鏡子里面的我們看起來和我們應該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對于中微子參與的弱相互作用,宇稱并不守恒。

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了這個理論,著名的華人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做實驗證實了他們的理論是正確的。

實驗表明, 作為費米子(自旋為半整數(shù))的中微子(自旋為1/2)都是左撇子(只能左旋),但是其他的費米子基本粒子都是既能左旋也能右旋。

這樣楊振寧和李政道就獲得了諾獎。但是很遺憾,吳健雄沒有獲得諾獎,這是諾獎歷史上的著名遺憾之一。

李政道(左)和楊振寧(右)合影。兩人于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并因此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片來源:美國物理學會贈與果殼的照片

那為何“不對稱”的中微子不能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取質量呢?

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質量的辦法,就是把某個粒子的左旋和右旋的波函數(shù)通過“湯川耦合”從希格斯場獲得質量。但是中微子只能是左撇子,也就是沒有右旋的中微子,這個耦合沒法進行,所以可憐的中微子就沒有辦法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質量了。而 希格斯機制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基本粒子獲得質量的唯一辦法 , 所以中微子的質量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就只能是零了!

這么看來,在基本粒子的層面上,“左右開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否則連獲得質量的機會都沒有!

中微子和它最后的“倔強”

但是,中微子表示不服!

上帝是公平的,左撇子并不是俺的錯兒,憑啥俺就不能獲得質量?盡管希格斯機制不理會中微子,中微子還真的通過別的方式獲得了質量,而且還讓好幾個科學家獲得了大獎!

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因發(fā)現(xiàn)中微子振蕩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比如,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物理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獎勵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中微子振蕩,而 中微子振蕩就是中微子有質量的直接表現(xiàn)!

中微子有三種“風味”:電中微子(ν e )、μ中微子(ν μ )以及τ中微子(ν τ ),在其傳播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味間的振蕩,即在某個地方產(chǎn)生的電中微子在另一個地方被探測到時就可能會變?yōu)棣讨形⒆踊颚又形⒆樱@種現(xiàn)象被稱為“中微子振蕩”。梶田隆章團隊的實驗和阿瑟·麥克唐納所帶領的研究小組的實驗一同發(fā)現(xiàn)了“中微子振蕩”的新現(xiàn)象,證明長期被認為沒有質量的中微子,其實必須是有質量的。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著名的中國物理學家王貽芳院士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團隊,于2012年3月對外宣布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這表明所有已知的中微子都有質量。

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遠點實驗廳。圖片來源:曹俊,blog.sciencenet.cn

于是,王貽芳獲得了2015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該“科學突破獎”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遠超諾貝爾獎,堪稱科學界“第一巨獎”);2017年1月10日王貽芳擔任主要完成人榮獲了國家自然獎一等獎。

既然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不允許左撇子的中微子(和右撇子的反中微子)獲得質量,那么 中微子獲得質量的機制就一定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某種未知的神秘機制,破解這個秘密一定會給物理學帶來重大的進步 ,和發(fā)現(xiàn)暗物質粒子以及理解暗能量的機制是一個量級的成果(因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里面也沒有暗物質和暗能量什么事),獲得諾獎是肯定的,只是這些研究會獲得多少諾獎是不確定的而已!

目前王貽芳院士所領導的更加大型的中微子實驗JUNO(江門地下中微子觀測站)正在往這個方向奔!

【本文完成于2018年1月29日】 作者名片

排版: 昕旸

張雙南精彩專欄回顧:

1、 順著手電筒的光柱往上爬,關掉開關后,人會掉下來嗎?

2、 當你與光子同速并飛,你看光子的速度是0還是光速?

3、 廣義相對論廣在哪里?狹義相對論狹在何處?

4、 光會像衛(wèi)星一樣永遠圍著黑洞旋轉,成為永恒嗎?

5、 因為宇宙在膨脹,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在變大嗎?

6、 黑洞這么“貪吃”,最后會被“撐死”嗎?

7、 我要去西邊你卻要往北走,機長你在逗我嗎?

8、 你看到的光和我看到的光顏色一樣么?不一定喲!

9、 張雙南:得了諾貝爾獎的引力波有多厲害?

10、 “媽媽,為什么月亮總跟著我走?”媽媽眉頭一皺,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