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冬小麥生長中后期管理技術

智慧農民
原創(chuàng)
智慧農民致力于成為新時代農民手中的科普建設“新農具”
收藏

冬小麥中后期管理一般是指在小麥拔節(jié)以后到成熟前這段時期的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根據多年研究成果和總結生產實踐經驗,針對不同類型生態(tài)區(qū)小麥生產的實際情況,因地因苗進行管理是獲取小麥高產高效的重要途徑。本文分別就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管理技術建議,以適應小麥中后期生長發(fā)育的需要,根據各地小麥生態(tài)區(qū)的具體情況,分類進行肥水處理,積極應對并減輕小麥生長中后期病蟲害和干熱風的危害,以期為基層農業(yè)干部、農技人員及廣大種麥農民提供參考,實現(xiàn)小麥增產、增收、增效。

一、肥水管理技術

小麥進入拔節(jié)期以后,其生長發(fā)育隨之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這時也是小麥需水需肥的關鍵時期,各地應當根據苗情長勢,抓緊肥水管理。對于早春已施過返青肥水的麥田,拔節(jié)期應該再次進行肥水管理,但施肥數(shù)量可酌情減少,一般每 667 平方米(一畝)隨水施入尿素10 公斤即可;在返青期未追肥灌水的麥田,拔節(jié)期要重施肥水,一般每 667 平方米可隨水施入尿素 20 公斤左右,以促進分蘗成穗;對于南方麥田,尤其是稻茬麥,春季降水相對較多,若土壤墑情良好, 則無需灌水,可掌握在雨前適當追施氮素化肥,以滿足小麥拔節(jié)期的需要;對于旱地小麥,無灌水條件,可把施肥時期前移至返青期,開溝施肥或趁雨適當追肥。

小麥進入開花灌漿期,仍需要肥料供應,各地可根據苗情和以前追肥的情況,適時澆好開花灌漿水。強筋品種或有脫肥跡象的麥田,每 667 平方米可隨灌水施2~3 公斤尿素,以促進籽粒灌漿,增加粒重,提高產量,還可改善品質。

南方冬麥區(qū)小麥生長中后期降水較多,所以經常遇到漬害威脅。因此要隨時注意清理麥田三溝,保證排水通暢,做到雨過田干,不存積水,防止或減輕漬害造成的損失。各類麥區(qū)在小麥生長后期,如需灌水,要特別注意當時的天氣,遇到大風天氣,切勿灌水,以防止后期倒伏。

二、“一噴三防”

“一噴三防”是小麥生長發(fā)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術措施,是指在小麥生長中后期,通過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等混配液,通過一次施藥達到防干熱風、防病蟲、防早衰的目的,實現(xiàn)增粒、增重的效果,確保小麥豐產增收。小麥生長后期一般施肥較少,通過葉面噴肥即可高效利用肥料的營養(yǎng),達到養(yǎng)根護葉的作用。當前葉面噴肥主要是用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直接進行根外噴施,植株吸收快,養(yǎng)分損失少,肥料利用率高,健株效果好。也可以用少量尿素溶液進行噴灑,但應注意濃度,一般控制在2%以內,避免肥液燒傷葉片。通過噴施“一噴三防”混配液可以增加麥田冠層的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干擾形成干熱風的條件,改善田間小氣候,增加植株組織含水率,降低葉片蒸騰強度,提高植株保水能力,可以抵抗干熱風危害,防止后期植株青枯早衰。通過葉面噴施殺菌劑,可以產生抑制性或抗性物質,阻止小麥生長后期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等 病原菌的侵入,抑制病情的發(fā)展蔓延,減少上述各種病害造成的損失。葉面噴施殺蟲劑,農藥可以迅速進入植株體內,可以通過蚜蟲、吸漿蟲等刺吸式害蟲吸食植株或籽粒中的汁液,毒死害蟲,有些農藥同時對害蟲有觸殺和熏蒸作用,通過噴藥直接殺死害蟲,從而降低蟲口密度或徹底消滅害蟲,以防止或減輕小麥生長后期各種病蟲害對小麥生產造成的損失。還可以通過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延緩根系衰老,促進根系活力,保持小麥灌漿期根系的吸收功能。此外,適當減少葉片水分蒸發(fā),可延長葉片功能期,延緩植株衰老,促進葉片強光合作用,進而促進籽粒灌漿, 提高粒重,增加產量。

1.“一噴三防”技術要點

(1)小麥生長中后期病害的防治

“一噴三防”噴施時期是在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這一時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銹病、紋枯病、赤霉病等。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的主要農藥有三唑酮和烯唑醇等,每 667 平方米可用 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80 克或 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 60 克,對水均勻噴霧防治。防治赤霉病的藥劑主要有多·酮(多菌靈和三唑酮復配劑)和甲基硫菌靈,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10%揚花)第一次噴藥,如果遇到連續(xù)陰雨天氣,需在第一次噴藥5~7 天后進行第二次用藥,每667平方米用60%多·酮可濕性粉劑70 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20 克對水均勻噴霧防治。防治紋枯病的主要農藥有井岡霉素和三唑酮等,當田間病株率達 10%時,每 667 平方米可選用 5%的井崗霉素水劑 250 毫升或 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50~60 克對水 50 公斤,對植株中下部均勻噴霧,重病田需間隔 7~10 天再用藥防治一次。另外,多菌靈和三唑酮混用可以防治包括赤霉、白粉、銹病和紋枯病等多種病害。

(2)小麥生長中后期蟲害的防治

小麥生長中后期的害蟲主要有蚜蟲、吸漿蟲等。防治蚜蟲的主要農藥為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氧化樂果等農藥,可以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667 平方米20 克,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每667 平方米5~10 克對水均勻噴霧防治。防治吸漿蟲成蟲的農藥主要有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敵敵畏、甲基異柳磷、氧化樂果等,吸漿蟲的防治一般分為孕穗期、蛹期防治和抽穗期保護。蛹期是小麥吸漿蟲防治的關鍵時期之一, 應在孕穗前撒毒土進行蛹期防治,這時小麥植株已經長高,群體相對繁茂,撒施的毒土容易存留在葉片上,施藥后要設法將麥葉上的藥土彈落至地面,具體方法是:每667 平方米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 毫升或50% 辛硫磷乳油200 毫升加水5 公斤拌細土25 公斤,撒入麥田,隨即澆水或搶在雨前施下,能收到良好效果。小麥抽穗期一般與小麥吸漿蟲成蟲出土期吻合,整個抽穗期都是小麥吸漿蟲侵染的敏感期,是吸漿蟲防治的關鍵時期,需要進行穗期噴藥防治。在小麥抽穗70%~80%時進行穗部噴藥效果最好,用48%毒死蜱、40%辛硫磷或40%氧化樂果等 1500 倍液,或者 10% 高效氯氰菊酯 1500~2000 倍液,每667 平方米用藥液 50~60 公斤,均勻噴霧,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

(3)小麥生長后期干熱風的預防

干熱風亦稱“干旱風”,習稱“火南風”或“火風”,是一種高溫且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yè)災害性天氣。干熱風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輕則減產 5% 左右 ,重 則減產 10% ~ 20%。干熱風出現(xiàn)時,溫度顯著升高, 濕度顯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風力,植株蒸騰加劇,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光合強度降低,干物質積累提前結束, 灌漿時期縮短,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秕粒嚴重,甚至枯萎死亡。高溫還可使籽粒呼吸作用加強,消耗增加,積累減少,造成粒重進一步降低。我國的北部冬麥區(qū)和黃淮冬麥區(qū)小麥灌漿期間受干熱風危害的頻率較高,其它麥區(qū)也有不同程度的干熱風出現(xiàn)。干熱風危害一般分為高溫低濕、雨后青枯和旱風三種類型, 以高溫危害為主。

高溫低濕型干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日最高氣溫≥32℃,14 時相對濕度≤30%,14 時風速≥3 米/秒為輕干熱風;日最高氣溫≥35℃,14 時相對濕度≤25%,14 時風速≥3 米/秒為重干熱風。雨后青枯型干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小麥成熟前10 天內有一次小至中雨以上降水過程,雨后猛晴,溫度驟升,3 天內有1 天同時滿足以下其中的兩項指標,即最高氣溫≥30℃,14 時相對濕度≤40%,14 時風速≥3 米/秒。旱風型干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 最高氣溫≥25℃ ,14 時相對濕度≤ 25%,14 時風速≥14 米/秒。

預防小麥干熱風可以根據天氣預報,在干熱風來臨之前,適當灌小水,或采用麥田微噴技術,噴施少量的水,以增加田間濕度,降低冠層溫度,干擾干熱風的形成。還可以噴施抗干熱風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和速效葉面肥,增強植株保水力能力,減輕葉面蒸騰,進而抵御干熱風的危害。有試驗表明,在小麥灌漿初期和中期,向植株各噴一次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能提高小麥植株體內磷、鉀濃度,增大原生質粘性,增強植株保水力,提高小麥抗御干熱風的能力。同時,可提高葉片的光合強度, 促進光合產物運轉,增加粒重。為了簡化工序,節(jié)省生產成本, 可以針對上述病蟲害及干熱風發(fā)生情況,配制有抗干熱風、防早衰功能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殺菌劑和殺蟲劑的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

2.“一噴三防”適宜地區(qū)

“一噴三防”已經被列為小麥生長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納入國家全覆蓋的農業(yè)技術補貼項目,適用于全國各類麥區(qū),但需要根據不同麥區(qū)的特點,針對當?shù)禺敃r小麥生產中經常發(fā)生的病害、蟲害及干熱風的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qū)“一噴三防”重點防治對象,適當調整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等混配液的配方。如北部冬麥區(qū)和黃淮冬麥區(qū)干熱風發(fā)生頻率較高,白粉病、蚜蟲、吸漿蟲也常有發(fā)生,造成危害,因此,“一噴三防”應以防干熱風、白粉病、蚜蟲、吸漿蟲等為重點,兼顧防治銹??;長江中下游冬麥區(qū)赤霉病時有發(fā)生,有時會造成嚴重危害,白粉病、蚜蟲、吸漿蟲也時常威脅小麥灌漿, 造成減產,因此,“一噴三防”應以防赤霉病、白粉病、蚜蟲、吸漿蟲等為重點,兼顧防早衰;西南冬麥區(qū)條銹病發(fā)病率較高,白粉病、赤霉病、蚜蟲也是威脅小麥灌漿的因素,因此,“一噴三防”應以防銹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為重點,兼顧防早衰;新疆冬春麥區(qū)應以防白粉病、銹病、蚜蟲為重點,兼顧防早衰。各種類型的春麥區(qū)均應以防銹病、白粉病、蚜蟲為重點,并兼顧防早衰。

3.“一噴三防”注意事項

(1)用藥種類要選對

選用適宜殺蟲劑、殺菌劑或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各計各量,現(xiàn)配現(xiàn)用,以實現(xiàn)防病、防蟲、防早衰(干熱風)的目的。

(2)用藥量要準確

一定要按具體農藥品種使用說明進行操作,確保準確用藥,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用藥量。

(3)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

嚴禁使用高毒有機磷農藥和高殘留農藥及其復配品種。要根據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和發(fā)生趨勢,選擇對應的農藥,采取科學配方進行均勻噴霧。

(4)配制要科學

配制可濕性粉劑農藥時,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化開后再倒入施藥器械內攪拌均勻,以免藥液攪拌不勻導致產生藥害。

(5)噴藥時間要適宜

小麥揚花期噴藥時,應避開授粉時間,一般在上午 10 時以后進行噴灑,噴藥后6 小時內遇降雨應及時補噴。

(6)安全用藥,嚴格防護

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操作規(guī)程,確保操作人員安全防護到位,防止中毒。

(7)拒絕使用假藥

購買農藥時一定要到三證齊全的正規(guī)門店進行選購,拒絕使用所謂改進型、復方類等不合格產品,以免影響防治效果。

三、適時收獲

小麥籽粒灌漿進入蠟熟末期, 是小麥收獲的最佳時間,此期收獲粒重最大,產量最高。這一時期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 選擇晴好天氣,及時收獲,躲避爛場雨,防止穗發(fā)芽,做到“顆粒歸倉,豐產豐收”。作為種子田或優(yōu)質專用小麥訂單收購的麥田,收獲前一定要嚴格進行田間去雜去劣,并實行單打單收,收獲時應及時清理收割機的儲糧倉,確保種子純度和品質質量。

作者: 趙廣才

審稿專家: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