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卵生動物的卵也有不同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
收藏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fā)育的過程叫卵生。卵生動物是指用產卵方式繁殖的動物。一般的鳥類、爬行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但你知道嗎?不同類型的卵生動物,它們的卵也各有特點。

鳥類的卵可以分為卵形、橢圓形、鈍橢圓形和洋梨形四類。大多數(shù)鳥卵的表面光滑,但是也有一些“特立獨行”的鳥類,如鴕鳥的卵表面凹凸不平,鳳冠雉的卵表面粗糙而具有皺紋,鴨科鳥類的卵表面還多涂有一層可以防水的油脂。

除了形狀,鳥類的卵在顏色上也各有特點,大山雀的卵呈乳白色,上具許多紅褐色的斑點。黃鸝的卵為粉紅色,上有稀疏的玫瑰紫色、大小不等的斑點。

鳥類的卵色和花紋具有保護色的作用。它們通過選擇適宜的巢址(如洞穴之中或懸崖壁之上)或卵色與周圍的環(huán)境協(xié)調一致,從而更富于隱蔽性。卵色也常與巢材的特點有關,以干草等植物性巢材編織的鳥巢,卵表面常帶有條紋;以羽毛、葉片和泥土筑巢的鳥類所產的卵常為純色或帶有斑點。在紅壤分布的地帶,鳥類的卵殼底色傾向于紅色化;在北方的灰色或褐色土壤分布地帶,有些鳥類的卵殼底色傾向于灰色化。

再看爬行類動物的卵,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最先“登陸”的類群,其結構、機能也向著適應陸地生活進化。爬行動物產帶硬殼膜的卵,以抵御陸地環(huán)境壓力和防止水分散失,從而完成陸地繁殖。爬行動物卵殼的基本結構由兩層組成:外層是堅硬的鈣質層,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內層是由多層纖維組成的殼膜。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魚類的卵。一般來說,硬骨魚類的卵是圓的,卵膜很薄,個子又小,因此在脫離母體后,接受自然考驗的能力較弱,孵化率很低。據(jù)說,在每百萬粒鱈魚的卵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天然孵化成小魚。或許是因為夭折率過高,魚類的產卵量極大,它們之中的“產卵英雄”翻車魚,每次排卵可達3億粒之多。

魚卵的樣式也不單一。有些鯊魚的卵為長方形,并在四個角上附有卷曲的絲狀物,這樣的構造使卵能借此附著于海草或巖礁上;有一種叫虎鯊的魚,它的卵為圓錐形,呈螺旋狀;鰩魚的卵為角箱狀;銀鮫的卵長達20厘米,似紡錘形,一邊寬闊,一邊細長成尾狀,可以插入泥沙中,使魚卵有個固定住所,以利于孵化;盲鰻的卵兩端有角質的短鉤,以鉤住其他物體,或互相結成網狀、鏈狀、樹枝狀;飛魚和頜針魚的卵殼,長有密密麻麻的絲帶,互相粘在一起,成為一片片卵塊,既有利于孵化,也不容易漂流消失。

昆蟲的卵大小種間差異很大。較大者(如蝗蟲)的卵,長6mm至7mm;而葡萄根瘤蚜的卵則很小,長度僅0.02mm至0.03mm;但大多數(shù)昆蟲的卵長為1.5mm至2.5mm。昆蟲卵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為卵圓形和腎形,還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瓶形、紡錘形等。草蛉類的卵有一個絲狀卵柄,蜉蝣的卵上有多條細絲,有些昆蟲在卵殼表面有各種各樣的脊紋,或呈放射狀(如一些夜蛾),或在縱脊之間還有橫脊(如菜粉蝶),以增加卵殼的硬度。昆蟲卵的顏色初產時一般為乳白色,還有淡黃色、黃色、淡綠色、淡紅色和褐色等,接近孵化時,顏色就會逐漸變深。

從卵生動物形形色色的卵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生物的奇妙之處,更能夠從中領略大自然進化的神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根據(jù)環(huán)境而衍生出的繁殖本領不由得讓人嘖嘖稱奇。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