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三伏天你不知道的事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
收藏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背鲎蕴拼娙税拙右椎摹吨翊啊罚@是描寫“三伏天”的經典詩句之一。而早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有關于暑的介紹:“六月節(jié)……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在小暑之后,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盁嵩谌保藭r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胺奔捶氐囊馑?,提示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

如何計算“三伏天”?

我國古代采用“干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所謂“干支”就是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十個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于天干只有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會出現(xiàn)一個庚日。

傳統(tǒng)的推算方法規(guī)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由于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shù)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shù)也不是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今年自7月12日起我們就已經正式邁入“三伏天”了,等到7月22日便進入了長達20天的“中伏”,直至8月20日才能過完“三伏”,共計40天。

三伏天為什么是最熱的呢?

夏天,北半球傾向太陽,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那天北半球從太陽那里接收到的熱量最多,太陽最“高”,但是地面積壓的熱量并不是非常多,夏至過后雖然日照時間不是最長,但是每天接收到的熱量還是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熱量是持續(xù)增加的,日平均溫度會持續(xù)升高,到“三伏天”則會升到最高。只有當太陽足夠“低”時,每天接收的熱量少于散失的熱量后,溫度才開始降低。

同樣的道理,每天中午12點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但是一天之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兩點左右。

“三伏天”習俗多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伏天,民間生活多有習俗,農業(yè)生產亦有規(guī)律可循。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qū)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tǒng)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

等到“中伏”時,就要吃面了?!段菏洗呵铩酚涊d:“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吃碗熱湯面,身上發(fā)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進入末伏,難熬的伏天進入尾聲,天氣漸漸開始轉涼,簡單方便的烙餅成了受歡迎的食物。在餃子、面條、烙餅這三種面食當中,以烙餅的烹調方式最好。因為烙餅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過水,各種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最小。

當然中國南北方的習俗也有些是不相同的,大江南北各有妙招,可謂是因地制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