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公共交通:出行禮儀與規(guī)范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
收藏

城市的無障礙公共交通設施

我們在城市中漫步,會經(jīng)常看見一條表面凸起的帶狀路面出現(xiàn)在人行道上,這就是盲道,盲人憑借它可以順利朝前行走。

盲道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一部分,由于殘障人士和活動能力衰退的老年人等人群的特殊需要,需要對道路交通進行特殊的設計和管理,保證他們出行的安全、方便和舒適,這就是無障礙設計。為了規(guī)范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我國制定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對城市道路系統(tǒng)中無障礙設計做出了規(guī)定。先來看看盲道系統(tǒng)。盲道布設于人行道上,表面設有條形凸起,盲人可以通過腳感來判別正確的行走方向,顏色通常涂成醒目的黃色。盲道的起點、終點和拐彎處,以及延伸到公交車站前時,表面的凸起就會變成圓點狀,用以提示盲人前面的情況即將發(fā)生變化。城市盲道系統(tǒng)是一個連續(xù)不間斷的系統(tǒng),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給盲人提供良好的行走環(huán)境。因此,讓我們時時都注意自己千萬不能占用盲道。

“緣石坡道”是無障礙設計的另外一個典型,它是專為乘輪椅者進入人行道所做的設計。在過街天橋、公交車站以及地道等處,除了特別設計的盲道和緣石坡道以外,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其他無障礙設施。比如,公交車站的盲文站牌等。公交系統(tǒng)上也有無障礙設計的成果,比如,設計成與車輛底板相同髙度的月臺、供坐輪椅乘客上下車使用的可收放的踏板、設有輪椅專用區(qū)域的公交車等。

城市中的橡塑盲道

斑馬線的來歷

斑馬線的來歷要從古羅馬時代談起,當時,意大利的龐貝市內已經(jīng)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但是,車、人、馬混在一起,總是導致道路堵塞,經(jīng)常引發(fā)交通事故。古羅馬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把道路兩邊加高,作為人行道,從而使得人和車、馬各行其道。不過,在路口的人流和車流還是難免相互干擾。于是,在接近馬路交叉口,橫著堆砌了很多高出路面的石頭,行人可以踩著石頭過馬路,馬車輪子可以從石頭中間通過,這就是著名的龐貝“跳石”,它也可以看作是斑馬線的雛形了。

到了19世紀末,伴隨著汽車的發(fā)明,“跳石” 因突出路面而成為一種安全隱患了。于是,到了1949年,英國人經(jīng)過反復試驗開始在許多地方使用條紋狀的人行橫道線。但當時人行橫道線并不是黑白相間的,而是黃藍相間的。由于這種類型的人行橫道線非常醒目,很像斑馬身上的條紋,因此被稱作“斑馬線”。斑馬線的設計可是一件關系到交通安全的大事。目前最為常見的斑馬線就是黑白相間的,不過瑞士、英國等國家現(xiàn)在使用的是黃黑相間的條紋斑馬線。

城市繁華地段的斑馬線

多種多樣的城市公交車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公交車也各不相同。1662年,巴黎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條公交線路,那時的公交車是僅有8個座位的馬車,按固定的時刻運行,每8分鐘左右就會有一輛馬車到達??墒?,這條線路運行了幾個月就停止了。1819年類似的公交線路再次出現(xiàn)在巴黎街道上。從那以后,人們開始改善了公交車輛的構造、安全設施和動力等。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發(fā)明了蒸汽機公交車,但是沒有得到推廣應用。1895年,德國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輛由汽油機驅動的公交車。

20世紀初,公交車的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伴隨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公交車的數(shù)量也大幅增加。20世紀60年代的公交車已經(jīng)和現(xiàn)在的公交車很像了,裝有寬大的車窗和前后兩個車門。還刻意減少座椅,增加站立空間,長途公交車還采用雙層結構等。與此同時,鉸接公交車(將兩個車身鉸接起來)也開始出現(xiàn),承載的乘客可以達到近200人。小型公交車還在繼續(xù)使用,這是因為城市公交線路并非同樣繁忙,城郊的一些地方居住的人口數(shù)并不多,乘客自然要比城市中心區(qū)的少很多,承載的乘客太少,還堅持采用大型公交車的話,那么就不經(jīng)濟了。所以這種情況下,小型公交車就顯得非常適應了。

倫敦的雙層公交車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