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凝聚氣浮法是指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氣泡作為載體粘附于廢水中污染物上,使其浮力大于重力和上浮阻力,從而使污染物上浮至水面,形成泡沫,然后用刮渣設(shè)備自水面刮除泡沫,實現(xiàn)固液或液液分離的過程。
簡介采用可溶性陽極(Fe、AI等)材料,生成Fe、Fe、Al等大量陽離子,通過絮凝生成Fe(OH)2、Fe(OH)3、AI(OH)3等沉淀物,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同時,陰極上產(chǎn)生大量的H2微氣泡,陽極上產(chǎn)生大量的O2微氣泡,以這些氣泡作為氣浮載體,與絮凝污物一起上浮。大量絮體在豐富的微氣泡攜帶下迅速上浮,達到凈化水質(zhì)的目的。
氣浮法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氣泡作為載體粘附于廢水中污染物上,使其浮力大于重力和上浮阻力,從而使污染物上浮至水面,形成泡沫,然后用刮渣設(shè)備自水面刮除泡沫,實現(xiàn)固液或液液分離的過程稱為氣浮法。氣浮過程的必要條件是:在被處理的廢水中,應分布大量細微氣泡,并使被處理的污染質(zhì)呈懸浮狀態(tài),且懸浮顆粒表面應呈疏水性,易于粘附于氣泡上而上浮1。
基本原理氣浮過程的必要條件是:在被處理的廢水中,應分布大量細微氣泡,并使被處理的污染質(zhì)呈懸浮狀態(tài),且懸浮顆粒表面應呈疏水性,易于粘附于氣泡上而上浮。
懸浮顆粒與氣泡粘附的原理:水中懸浮顆粒能否與氣泡粘附主要取決于顆粒表面的性質(zhì)。顆粒表面易被水濕潤,該顆粒屬親水性;如不易被水濕潤,屬疏水性。親水性與疏水性可用氣、液、固三相接觸時形成的接觸角大小來判別,在氣、液、固三相接觸時,固、液界面張力線和氣、液界面張力線之間的夾角以θ表示。為了便于討論,水、氣、固體顆粒三相分別用1、2/3表示。如θ90°為疏水性顆粒,易于氣泡粘附。在氣、液、固相接觸時,三個界面張力總是平衡的。水中顆粒的濕潤接觸角(θ)是隨水的表面張力(σ1,2)的不同而改變的。增大水的表面張力(σ1,2),可以使接觸角增加,有利于氣、粒結(jié)合。反之,成牢固結(jié)合的氣、粒浮體。
超效淺層氣浮法該法的特點是:(1)溶氣水質(zhì)量高。其氣泡直徑一般在10微米左右,這就大大增加了微氣泡一與懸浮物SS的接觸面積和接觸點,有利于上浮作用;(2) 池深較淺,一般有效水深為600mm左右,大大縮短了氣浮時間(一般3一5min),因此氣浮效率比射流深池氣浮提高5倍以上;(3)布水均勻,且釋放出的水直接上升,基本無橫向流動,避免了橫流對上浮作用的影響;(4)出漿獨特,采用連續(xù)運轉(zhuǎn)的回轉(zhuǎn)勺式匯漿器,對上層積聚的懸浮物去除及時,且干擾很小,避免了浮出物的重新下沉;(5)釋放器有特色,釋放均勻,有利于提高氣浮效果。(6)靠近池底部有連續(xù)運轉(zhuǎn)的為眾定物清除刮板,便于沉淀物及時清除,保證了池底干凈及有效氣浮水深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黃頭生 - 副教授 - 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