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蝮為蝰科亞洲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布袋、麻七寸、扎嘎勒賣圖.毛蓋。分布于亞洲中部俄羅斯、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
形態(tài)特征全長0.5米左右。頭略呈三角形,頸明顯,有頰窩,瞳孔為直立棗核形,有“白眉”。上唇鱗7(2—1—4)枚或6(2—1—3)枚;頰鱗1枚;眶前鱗、眶后鱗各2枚;顳鱗2(1)枚+4(3)枚。背鱗23—23—19行,除最外1~2行光滑外均起棱;腹鱗157~178枚,肛鱗1枚,尾下鱗40~53對。背面黑色、灰色、土黃色、沙黃色或褐色,自頸至尾有白色細橫斑;腹面灰黑色,布有不規(guī)則的深褐色或帶黑色的小斑點;頜部密布細黑褐色斑點。1
生境繁殖生活于海拔620~2400米的平原、丘陵和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尤以山麓、麥田、路旁、碎石堆、墳地、巖縫、牧草茂盛、灌木叢生等處多見,亦見于荒漠、半荒漠地帶。夏秋時節(jié)為其活動旺季,炎熱時則早晚活動活躍,中午隱息。耐寒,10月末始漸入冬眠,翌年4月出蟄。性兇猛,但行動緩慢。食性廣,已知食鼠類、沙蜥、麻蜥、蛙類、山溪鯢、魚,亦食其他蛇類、小鳥及其卵、昆蟲。卵胎生,5~7月交配,8~9月產(chǎn)仔,每次產(chǎn)2~10仔,初產(chǎn)仔全長140~170毫米。1
分布范圍分布于山西、陜西(秦嶺以北)、內(nèi)蒙古(大興安嶺以西)、寧夏、甘肅(武威、敦煌)、新疆(天山南北坡,以北坡及托里、裕民、木壘等地較多見)。國外分布于蒙古西南,原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