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吡橡膠又稱丁二烯-乙烯基吡啶橡膠,用于制造在高溫下與溶劑接觸的墊片、密封圈等橡膠制品。可由丁二烯與2-甲基-5-乙烯基吡啶于50℃下經(jīng)乳液聚合而得。
簡介丁吡橡膠是指丁二烯與2-甲基5-乙烯基吡啶的乳液共聚物1。
特點及用途應用最廣的是含2-甲基-5-乙烯基吡啶5~ 15%的產(chǎn)物。由于吡啶極性基團的反應能力很強,故可用硫黃、過氧化物、金屬氯化物、鹵代有機化合物、帶環(huán)氧基的化合物等硫化或結構化,可加入鄰苯二甲酸酐、硼酸、馬來酸和苯甲酸鋅等抑制或防止早期硫化傾向。丁吡橡膠易于用活性填料補強。丁吡橡膠的拉伸強度、撕裂強度、耐磨性均優(yōu)于丁苯橡膠,耐油性能優(yōu)于丁腈橡膠??捎糜谥圃煸谌軇┖蜐櫥徒橘|中使用的工業(yè)橡膠制品,可以和含羧基、氯原子、環(huán)氧樹脂和酚醛樹脂的橡膠并用,制取多種用途的粘結材料。
制備或來源可由丁二烯與2-甲基-5-乙烯基吡啶于50℃下經(jīng)乳液聚合而得2。
丁二烯的化學性質1,3丁二烯的雙鍵比一般的C=C雙鍵長一些,單鍵比一般的C-C單鍵短些,并且C-H鍵的鍵長比丁烷中要短。這正是1,3-丁二烯分子中發(fā)生了鍵的平均化的結果。這種存在于共軛體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原子間的互相影響,叫做共軛效應。由于C與C之間存在Σ鍵和π鍵,并且起到共軛效應的是π鍵,因此我們也稱1,3-丁二烯的共軛效應為派派共軛。由于共軛效應,π鍵電子成為一種離域電子,在分子軌道上運動,而不再局限于兩個碳原子之間。
由共軛效應引起的平均化是分子內(nèi)的一種屬性。1,3--丁二烯分子不受外界影響時,其電子云的分布完全對稱的。但當與BR等試劑發(fā)生加成反應,由于受到BR離子的影響而引起了分子的極化。結果使C1原子的電子云密度增大,略帶部分負電荷,而C2的電子密度相應地降低,略帶部分正電荷,又由于C2略帶部分正電荷,要吸引電子,從二又影響到C3和C4的哌電子云,使C3略帶部分負電荷,C4略帶部分正電荷。
由此可見比較共軛二烯烴比較容易發(fā)生1,2或1,4加成。極性溶劑不利于1,4加成。在非極性溶劑中,升高溫度更有利于1,2結構含量的增加;而在極性添加劑的參與下的烴類溶劑的聚合中,升高溫度更有利于1,4結構含量的增加。當然具體的加成方式還受到反應物結構的影響。
乳液共聚物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 )將引發(fā)劑和乳化劑加入水中分散單體,在劇烈攪拌下的聚合方法。此法聚合速度快,容易得到聚合度高的聚合物,即乳液聚合物。聚合物粒子比懸浮聚合法小得多,可生成穩(wěn)定的乳濁液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邱學農(nóng) - 副教授 - 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