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眼動脈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眼動脈是眼眶及內容物最主要的血液供應,是頸內動脈主要分枝,也是交通顱內外血管的重要通道。有研究結果認為,絕大多數眼動脈起源于ICA剛出海綿竇處,且多數起源于ICA床突上段內上壁,少數起源于上壁,少數眼動脈可起源于ICA海綿竇段及腦膜中動脈。

概述眼動脈的走行分為顱內段、管內段及眶內段,眼動脈在管內段一般行走于視神經上方,顱內段和眶內段再分為五段:1、短臂;2、A角;3、長臂;4、B角;5、遠側部。眼動脈進入眶內后沿視神經向下外側走行,終止于眶孔的上內側角。

眼動脈的分枝一般分為眼組、眶組及眶外組。眼組分為視網膜中央動脈睫前動脈及眼球的脈絡叢;眶組分為淚腺動脈和肌動脈;眶外組分為篩后動脈、篩前動脈、眶上動脈、瞼內側動脈、鼻背動脈(終末枝)。

視神經和頸內動脈:在眼動脈起點部位,視神經的橫斷面呈橢圓形,眼動脈起點位于視神經中軸線內側1.39mm到外側1.21mm的范圍內。在同一部位,ICA的外部口徑總是小于視神經的橫徑。

視神經管:視神經管顱內口即視神經孔上方被鐮狀韌帶覆蓋,韌帶下方為視神經,視神經下方為ICA。

前床突:內側為視神經及ICA,眼動脈起點均位于前床突尖前方,大約在前床突內側壁內側(5.87±0.73)mm,上表面下方(2.33±0.44)mm處。

鞍結節(jié):鞍結節(jié)位于雙側視神經和ICA之間,鞍結節(jié)前上緣到鞍隔前緣的距離為(6.46±0.86)mm。眼動脈起點均位于鞍結節(jié)外側。

眼動脈的解剖變異有研究認為人類在胚胎時期,眼動脈與頸外動脈的吻合相當豐富,隨著胚胎發(fā)育和演變,正常供血血管發(fā)育,而吻合枝未發(fā)育或退化,就形成正常的供血關系;但當正常分枝未發(fā)育或某種病變閉塞,通過正常吻合枝的異常發(fā)育或擴張就形成了異常起源的血管系統(tǒng)。有學者提出眼動脈的異常起源一般有三種方式:1、起始于腦膜中動脈。這是眼動脈最常見的異常起始,占1%。2、起始于頸內動脈的海綿竇段。3、起源于咽升動脈,極少見,稱為咽-腦膜-淚囊動脈。正常眼動脈一般有視神經管入眶,但也有發(fā)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不經過視神經管,從側面的眶上裂進入眼眶,異位起源于腦膜中動脈的眼動脈一般都通過眶上裂進入眼眶。

眼動脈側枝循環(huán)OA眼動脈側枝循環(huán)開放的標準:①眼動脈方向,頻譜形態(tài)顱內化;②滑車上動脈反向,頻譜形態(tài)顱內化。結果側枝循環(huán)開放多者,無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輕所占比率大,側枝循環(huán)可以改善腦組織的供血情況,降低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無側枝循環(huán)建立的,腦的血液動力學和腦代謝異常,中風的危險性增大,且臨床癥狀重。頸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的情況下,會出現3個層次的代償途徑:即通過ViLLS環(huán)的前交通動脈AcoA代償,后交通動脈PcoA及軟腦膜代償,頸外動脈的側枝通路OA代償。但是由于解剖結構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不是所有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的患者,側枝循環(huán)都開放。血管造影仍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其可清楚地顯示各種側枝循環(huán)的形態(tài),以及代償供血的范圍,但造影也有局限性。由于采用一定壓力注射造影劑,出現壓力下逆向充盈導致假陽性的結果。另外對于交通動脈無法定量測定血流,無法量化分析代償的程度。TCD具有方便、靈活、經濟、可重復的特點,可及時準確判斷AcoA、PcoA、OA的代償情況。以往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腦中風的病理生理過程中,當血液動力學改變持續(xù)處于腦血管自我調節(jié)擴張和氧攝取分數增加的狀態(tài)。如果側枝循環(huán)能迅速建立,建立途徑越多,腦的血液供應就會逐漸改善,避免進一步發(fā)展成腦梗塞。如果側枝循環(huán)不能迅速建立,就會不可避免地發(fā)展成腦梗塞,此即為側枝循環(huán)的儲備能力。

眼動脈相關疾病此動脈供應整個眼球、眼球附屬器及部分附近組織的營養(yǎng)。眼動脈可發(fā)生痙攣、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均可嚴重影響視力。頸內動脈眼動脈瘤簡稱眼動脈瘤,又稱床突旁動脈瘤或頸內動脈腹側動脈瘤。眼動脈瘤是位于眼動脈和后交通動脈之間的動脈瘤,占全部顱內動脈瘤的0.47%~9.26%,30%~70%患者表現為SAH,1/3有視功能損傷,如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和視神經萎縮等。

結合透明質酸注射導致失明病史情況分析,在注射過程中及注射后幾分鐘內出現穿刺部位疼痛,隨之出現視物模糊及失明,說明透明質酸是通過較短的血管途徑逆流進入到眼動脈,并隨血流沉積至視網膜動脈及眼動脈的細小分支。頸內動脈造影可見,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較快,眼動脈在頸內動脈分支處彎曲,眼動脈栓塞物來自于頸動脈的可能性較小,結合患者病情描述及面部皮膚受損區(qū)域,從注射疼痛到出現注射側眼失明,僅幾秒鐘時間,說明透明質酸主要是通過注射區(qū)的內眥動脈、眶上動脈或滑車動脈分布于額部及鼻部的分支,注射針刺入這幾支小動脈,在較高的注射壓力下,透明質酸逆流入眼動脈,由于注射量較小,透明質酸刺激血管引起較劇烈的疼痛,使注射終止,并且眼動脈起始部彎曲,頸內動脈動脈壓力較高,不易使栓塞物返流入大腦中動脈而引起腦栓塞。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俊紅 - 主任醫(yī)師 - 山西省眼科醫(yī)院 青光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