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聲門裂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聲門裂是喉腔的最狹窄部,位于兩側聲襞、杓狀軟骨底內側緣和聲帶突之間,呈三角形,前窄后寬。當呼出的氣體通過聲門裂時,使聲帶振動發(fā)出聲音。一些運動項目中,當憋氣時,聲門裂關閉。

位于兩側聲襞及勺狀軟骨底部和聲帶突之間的裂隙,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呈三角形,前窄后寬,成年男性長23mm,女性長17mm。按其功能和部位可分為前、后兩部。前部位于兩側聲帶之間,為膜間部(聲帶部),此部約占全長的2/3;后部位于兩側勺狀軟骨底和聲帶突之間,為軟骨間部(呼吸部),占全長的1/3。

聲帶之間的矢狀裂隙。位于喉腔中部最狹窄處,其大小和形狀隨呼吸運動而改變,平靜呼吸時呈三角形,深呼吸時則呈菱形。聲門裂的大小還受喉內肌肉舒縮作用的調節(jié),發(fā)高音時,聲帶緊張,相互靠近,裂隙變狹窄。當異物誤入喉內,可刺激聲門裂引起反射性痙攣和咳嗽,防止異物落入氣管。

一、喉腔喉腔是由喉壁圍成的管腔。喉壁由喉軟骨、韌帶和纖維膜、喉肌及喉粘膜等構成。前壁由會厭軟骨,甲狀會厭韌帶,甲狀軟骨板前部,環(huán)甲(正中)韌帶及環(huán)狀軟骨弓前部等而成;兩側壁主由喉方形膜、彈性圓錐、小角軟骨、杓狀軟骨及環(huán)狀軟骨弓外側部等而成;后壁由環(huán)狀軟骨板與杓肌而成。上述各壁內面都蓋以喉粘膜。喉粘膜極為敏感,受異物刺激,可引起咳嗽,將異物咳出。喉粘膜向上方,由會厭粘膜向前移行于舌粘膜,向后外移行于咽粘膜,向下方移行于氣管粘膜。喉腔上方借喉口開口于咽腔喉部,向下直通氣管,可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最寬大為喉前庭,中部最狹窄為喉中間腔,下部為聲門(喉)下腔。

二、局部解剖喉腔是由喉軟骨支架圍成的空腔。上經喉入口與喉咽部相通,下與環(huán)狀軟骨下緣與氣管相接。分聲門上區(qū)、聲門區(qū)和聲門下區(qū)三部分。

1.聲門上區(qū):位于聲帶上緣以上,前壁為會厭軟骨,兩側壁為杓會厭襞,后壁為杓狀軟骨上部,杓間肌和粘膜介于喉入口與室?guī)еg者,又稱喉前庭。該區(qū)內主要有以下結構:

(1)室?guī)В阂喾Q假聲帶,左右各一,位于聲帶上方,與聲帶平行,由粘膜、室韌帶組成,外觀呈淡紅色。

(2)喉室:位于室?guī)Ш吐晭чg、開口為橢圓形的腔隙,其前端向上向外延展成一小憩室,名喉室小囊或喉室附屬部,此處有粘液腺分泌粘液,潤滑聲帶。

聲門上區(qū)又可分為兩個亞區(qū):上喉區(qū)和上喉區(qū)以外的聲門上區(qū)。前者包括舌骨上會厭,兩側杓狀會厭皺襞。后者包括舌骨下會厭喉面、室?guī)Ъ昂硎摇?/p>

2.聲門區(qū):位于聲帶之間。包括左右聲帶和前聯(lián)合,杓狀軟骨和后聯(lián)合。聲帶由聲韌帶、肌肉及粘膜組成。聲帶張開時其間的三角形腔隙稱為聲門裂,簡稱聲門。聲門裂前為前聯(lián)合,前聯(lián)合腱長1.5~2.0mm,是阻止聲門上區(qū)癌向下發(fā)展的屏障。

3.聲門下區(qū):位于聲帶下緣和環(huán)狀軟骨下緣之間,有前后左右四壁。聲門下區(qū)的上界在前部為聲帶游離緣向下2~3mm處,中段則為向下5mm處。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索利敏 - 主任醫(yī)師 -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耳鼻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