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骨轉移瘤、脊柱腫瘤,好發(fā)于胸腰椎。臨床表現為局限性疼痛,逐漸加重,有觸痛和叩痛;轉移癌破壞從椎體到附件,突破皮質進入椎管,或病理骨折成角畸形,壓迫脊髓或神經根產生相應癥狀。核素掃描較敏感,但應除外假陽性;X線、CT、MRI有助于確定破壞部位與范圍;CT下穿刺活檢可明確診斷。應根據全面評估采取治療措施,如放療、化療,手術治療適用于對放療不敏感、預計生存期至少半年以上、出現神經壓迫癥狀、病灶相對局限、原發(fā)病灶可以控制的患者,一般采用前路腫瘤切除和減壓固定或前后路聯(lián)合入路,后路減壓固定常為姑息性手術。
病因及常見疾病由于脊柱血供較為豐富,因而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肝癌、肺癌患者,骨轉移常好發(fā)于此部位,多累及多個附件、椎體及脊髓等。
鑒別診斷當疑為脊椎腫瘤時,X線平片常為首選的檢查方法。病變部位前后位及側位的X線平片可以了解有關腫瘤的發(fā)病部位及生物學行為,有時可對具有明顯影像特點的腫瘤作出明確診斷。即使不能完全明確診斷,但從骨破壞程度及方式也可以大致推斷腫瘤為良性或惡性。X線平片顯示骨破壞為慢性過程的膨脹性改變,多為良性腫瘤,而高惡性的侵襲腫瘤則為穿鑿樣破壞。但研究表明,骨小梁的破壞超過30%~50%時,方可在X線平片顯示骨破壞。因此,X線平片對早期發(fā)現腫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Wong等報道約有26%的轉移性脊椎腫瘤X線平片為陰性。
在前后位X線平片上,椎體受累的典型表現是由單側椎弓根骨質破壞、消失引起的“貓頭鷹眨眼征”(Winkingowl),其原因是由于腫瘤由椎體向椎弓根侵襲,造成椎弓根骨質破壞,使單側椎弓根環(huán)行影消失。X線平片上的第二個常見征象是由腫瘤破壞引起的椎體塌陷。因外傷,特別在老年性骨質疏松引起的椎體壓縮骨折與腫瘤性病變鑒別較為困難。急性外傷性椎體壓縮骨折由于損傷時間短,如果椎體壓縮骨折伴有軟組織腫物時,應特別警惕腫瘤的可能。在鑒別腫瘤性與感染性椎體破壞時,感染性常有椎間隙改變,而腫瘤椎間隙多為正常。椎間盤對腫瘤的破壞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即使椎體有嚴重的塌陷,椎間隙的寬度也可得以保留。如為感染性疾病,隨著椎體破壞的發(fā)展,鄰近的椎間盤組織也隨之發(fā)生破壞。
CT掃描可以對脊柱腫瘤的診斷更為有效。CT掃描對骨質變化的準確性更高。與X線平片相比,能夠更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侵及范圍。同時,在骨質發(fā)生廣泛性破壞,腫瘤侵入椎管及皮質骨破壞到即將發(fā)生病理性骨折之前,可以更早發(fā)現腫瘤。
MRI能夠較為全面觀察脊柱的情況,可以確定脊柱轉移瘤的多發(fā)病灶,可以說是對脊柱腫瘤最為準確的檢查手段。特別是近年來發(fā)展的短T1反轉恢復序列(shortT1inversionrecovery,STIR)和快速脂肪抑脂自旋回波序列(fat-suppressedfastspinecho,FSE)的應用,可以更為可靠地觀察腫瘤內組織的特點,有助于在活檢前確定某些類型腫瘤的性質。
骨掃描對脊柱腫瘤較四肢腫瘤診斷意義更大,可以對脊柱進行廣泛地觀察,當脊柱多處病變時,應考慮脊柱轉移瘤。對于X線平片表現正常的青少年疼痛性脊柱側彎應選擇骨掃描。
檢查**MRI檢查:**早期有骨髓浸潤現象,脊椎骨質受損、骨轉移、壓縮性骨折、軟組織腫塊、椎管內脊髓病變等,即行SE序列矢狀位T1WI、FSE/TSE矢狀位T2W1、軸位FSE/TSET2W序列。
CT掃檢查:脊椎骨質遭到破壞、骨轉移、壓縮性骨折、軟組織腫塊等,即行橫斷面掃描,矢狀面、冠狀面重建,以骨窗、軟組織窗顯示圖像。
治療原則為了規(guī)范脊柱轉移瘤的臨床診治,2009年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腫瘤學組完成了骨轉移瘤外科治療專家共識的撰寫。共識中提出了骨轉移瘤的診斷流程,包括病史、查體、影像學檢查以及穿刺活檢的指征等。但臨床工作常有誤診的發(fā)生,尤其是隨著我國人口進入老齡社會,將轉移瘤所導致的脊柱骨折誤診為骨質疏松性骨折更為常見。
椎體成形術(PVP或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是治療脊柱轉移瘤的眾多方法中的一種,共識提出該手術的指征為:
(1)溶骨性病變;
(2)椎體后緣完整;
(3)由于椎體變形引起嚴重疼痛,但不能耐受麻醉手術者;
(4)不存在明確的神經根受壓癥狀和體征。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宋翔 - 副主任醫(yī)師 -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