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是指將造影劑引入靶血管內(nèi),使目的血管顯影,從而達到診斷目的?,F(xiàn)在的血管造影通常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計算機處理數(shù)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軟組織影像,使血管清晰顯示的技術。Nuldelman于1977年獲得了第一張DSA圖像,目前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取代了老一代的非減影的血管造影方法。正常值
通過計算機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與軟組織的影像消除,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的一種攝影技術。醫(yī)學界公認,此檢查是所有血管疾病檢查的 “金標準”。它不但能清晰明確地了解影像病變而且在造影過程中就可了解血管內(nèi)血流、血管壁等情況,全面判斷血管結構及功能變化。使用顯影劑后可使血管影像更為清晰并能發(fā)現(xiàn)被骨質(zhì)結構所掩蓋的微小病變,為確診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臨床意義血管造影既可以顯示血管本身的形態(tài)改變,如擴張、畸形、痙攣、狹窄、梗塞、出血等,又可根據(jù)血管位置的變化,確定有無占位,是先進的心腦血管病診療方法,是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適應癥: (1) 顱內(nèi)及頸部血管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栓塞、狹窄、閉塞性疾病、動脈病、動靜脈畸形、主動脈瘤的形態(tài)、動靜脈瘺等,其診斷靈敏度、特異性和正確性都很高達95—100%。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如顱內(nèi)腫瘤、膿腫、囊腫、血腫等及顱腦外傷所致各種腦外血腫。 (2) 腹部血管系統(tǒng)的檢查。腹主動脈極其主要干支,如腎動脈、腹腔動脈及屬支、腸系膜上動脈及下動脈等在DSA檢查中均能很好地顯示。在有腹部動脈狹窄,尤其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狹窄時,用動脈插管變得困難,此時采用DSA可顯示它的優(yōu)越性。目前腹部血管的DSA檢查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肝、腎動脈造影。 (3) 四肢血管系統(tǒng)的檢查,DSA可以診斷四肢動脈及干支的狹窄和閉塞、動脈瘤、動脈畸形。 (4) 介入放射學的應用,在介入放射學中利用DSA的引導管方式,能實時顯示導管或?qū)Ыz在血管內(nèi)推進的情況,并清楚地觀察其與血管的關系,使其頭部及心臟的定位更為準確,因而能加速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的操作,也有助于各種介入性操作,如對出血病灶和畸形血管的栓塞、腫瘤血管的栓塞或局部注入化學藥物、采用氣囊導管對狹窄的血管施行腔內(nèi)成形術等。
注意事項檢查前:禁食6小時,禁飲4小時,防止術中出現(xiàn)嘔吐;術前10分鐘排凈大小便。 檢查時:采取平臥位,造影時患者必須保持不動,否則會影響到成像的清晰度。 檢查后: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術側肢體應伸直制動12小時,24小時要在床上排便,翻身時伸髖平臥,咳嗽,排便時需用手緊壓傷口。 禁忌癥:對造影劑過敏者、嚴重的高血壓及糖尿病未控制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及明顯凝血功能障礙、近期有心梗和嚴重心肌疾患、心衰及心律不齊、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檢查過程為了使檢查在最佳的衛(wèi)生條件下完成,您必須位于檢查床旁,在檢查床上鋪上消毒單。 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必須有護士和醫(yī)生在場。 腹股溝局部麻醉后將細針插入動脈中。 通過細針將導絲插入血管中。 導絲的作用是曝光下引導合成導管到達需要的位置。通過使用導管注射含碘的造影劑,可以顯示不同器官的血管。 取出導管后,使用繃帶、敷料包扎壓迫穿刺部位進行止血。
相關疾病周圍動脈栓塞,缺血性腸絞痛,門靜脈海綿樣變,結腸血管畸形,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小兒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類脂質(zhì)蛋白沉積癥,肺血管炎,婦產(chǎn)科靜脈血栓病
相關癥狀吐血衄血,血虛眩運,血溢脈外,迫血妄行,血管硬化,血管傷,血管性頭痛,腎血管畸形,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腸道血管畸形
1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王國華 - 主任醫(yī)師 - 青島市市立醫(yī)院 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