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拓器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拓器是指把器物原貌轉(zhuǎn)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所用的工具。全形拓,又稱立體拓、器物拓、圖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備熟悉素描、繪畫、裱拓、剪紙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zhuǎn)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

簡介拓器是指把器物原貌轉(zhuǎn)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所用的工具1。

全形拓全形拓,又稱立體拓、器物拓、圖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備熟悉素描、繪畫、裱拓、剪紙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zhuǎn)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

具體過程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國,近五十年來幾乎失傳。多少文人墨客、金石學家沉浸在全形拓的樂趣中,相傳清嘉慶道光年間文人阮文建公得三代彝器四種,海內(nèi)金石名家爭欲觀瞻,他煩于應付,摹拓刻木,拓贈各友。江蘇鎮(zhèn)江焦山寺僧六舟和尚感覺木刻有失原形,便與其研究手拓全形。初是以燈取形,把原器的尺寸量好畫出輪廓,再以厚紙做漏子,用極薄六吉棉連紙撲墨拓之,拓前須先用白芨水以筆刷器上,再用濕棉花上紙,待紙干后,以綢包棉花作撲子拓之。這便是六舟和尚創(chuàng)拓的全形拓1。

功能同治光緒時金石收藏家陳介祺采用“分紙拓”法,將器身、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的紋飾、器銘分拓,然后用筆蘸水劃撕掉多余白紙,按事先畫好圖稿相應之需,把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拼粘在一起,由于所繪圖稿準確,用墨濃淡適宜,使得全形拓技法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近代民國時期周希丁等人又將西方傳入的透視、素描等技法應用到了全形拓之中,墨色更是考究,墨色濃淡相間,所拓器物圖像的立體感大為增強。青銅器全形拓的拓法是拓器物前,選擇最能代表該器物特征的最佳角度,用鉛筆在準備好的綿連紙上輕輕畫出一個「⊥」形圖,以表示器物的垂直線和水平線,再以「⊥」形圖為基礎(chǔ),畫出被傳拓器物原大的線描圖,隨后把標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綿連紙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筆刷濕,上紙,用棕刷刷實,用墨拓黑后揭下,這樣多次拓完器物的各個部位,完成全形拓。這種全形拓是在一整張綿連紙上將器物的立體形狀多次拓成的,所以也叫 “整紙拓”。用該技法手拓之器物全形,器形準確與實物不二,紋飾清晰,絲絲入扣,銘文規(guī)范,筆畫有秩,效果逼真,賞心悅目,為重鑄全形拓昔日的輝煌注入了濃重的一筆。

意義拓器物立體全形是各類傳拓技法中最難的一種,全形拓歷來為文人學者所重視,全形拓作為收藏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有著悠久的歷史。拓片分墨拓、朱(朱砂)拓,所展現(xiàn)的黑紅世界別具金石韻味,能夠吸引觀眾強烈的審美意趣和收藏欲望。全形拓還能夠體現(xiàn)原物所沒有或不夠明顯的繪畫特色。全形拓制作過程中必有的捶拓工藝,使拓片成為珍貴的藝術(shù)品。由于全形拓捶拓年代及捶拓者不同,一些全形拓本身就具有極高文物價值。一些早年流傳下來的全形拓,再加上名人收藏題跋,其價值不亞于原物價值。所以全形拓的收藏,也就是對珍貴文物的保護和利用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黃倫先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