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蓮花頭望柱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望柱為欄桿上的立柱。柱身斷面多呈方形,柱頭花飾形式繁多,雕刻精美,有形似筆筒,上刻蟠龍云紋;或雕以獅子、蹲獸、葫蘆、石榴、蓮瓣、瓜頭;亦有形似蔥頭、火焰或各種幾何形體的?,F(xiàn)代欄桿望柱,除磚石木等傳統(tǒng)材料外,尚有金屬、混凝土等類型,體態(tài)大多光潔簡樸,亦有仿古制作。1將石欄桿的欄板間短柱頭雕鑿成蓮花狀,宋式和明清式均稱蓮花頭望柱。

蓮花頭望柱計量與計價蓮花頭柱制作、安裝、拆除程量按其施作體積(按構(gòu)件圖示長、寬、高乘積)以立方米計量。蓮花頭望柱制作、安裝、拆除定額以其施作規(guī)格(宋按柱高分檔:150cm以內(nèi)、150cm以外;明清按柱徑分檔:15cm以內(nèi)、20cm以內(nèi)、20cm以外)設項,蓮花頭望柱制作、安裝、拆除按其施作規(guī)格及其體積,分別套用(宋或明清)蓮花頭望柱施作制作、安裝、拆除定額相應項日。

柱制作包括雕鑿桂頭、柱身四棱起線、兩露面落盒子心、兩肋落欄板槽及卯眼。2

馬駒橋又名宏仁橋,在南海子東墻外(今通州一黃村公路中間處)的涼水河上,距通州城西南17.6公里,距北京城東南20公里。早年先有木橋,被沖毀。明朝天顧六年(1462)興建石扶橋,歷時年余。橋南北走向,長70米、寬9.6米,9孔。有明代李賢撰《敏違宏仁橋碑記》。乾三十八年(1773)重建,橋長仍為70米、寬為8米,7孔橋兩側(cè)設石欄,有十八對蓮花頭塑柱,十九副紋欄板,橋面橫鋪條石。同時通河道。以利灌概,又重修碧霞元君廟鎮(zhèn)之。1962年改建為閘橋兼用的鋼筋混凝土橋,仍為北京東南郊的重要通道。3

惠山寺金蓮橋位于無錫市西郊錫惠公園內(nèi)。在南朝古利惠山寺建筑群的中軸線、金剛殿(田址)與御碑亭之間的金蓮池上。宋建,歷代重修。三孔石梁橋,橋身東西向。石橋兩端為石砌橋臺,中問為兩座石副橋,以承橋身石。每孔由六塊石枋組排而成。中間四塊為橋面石,以通行人;兩側(cè)各為一塊沿口石,上承石欄桿,外側(cè)雕刻刻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橋身南側(cè)中孔沿口石的邊沿正中攜有“懋德堂李府”五字。東西橋臺的橫石梁兩端各雕成怪獸,計四個。中間兩橋嫩的橫石梁兩端各雕成螭首,亦四個。兩側(cè)石欄桿由蓮花頭望柱和透空石欄板相間組成。橋欄兩端各有一個抱鼓石,共四個。中孔稍高,平而長,東西兩個邊孔成斜面而略短,橋身略呈弧形:整座石橋造型優(yōu)美,勻稱、固,飾華,為古代庭院橋梁中不多見的佳構(gòu):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為江蘇省第一、二批文物保護單位。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楊曉紅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