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狀層術語由Roep and Everts(1992)提出,指巖層內密集的球體,并給出了三種成因機制負載體下沉、滑動成因及地震搖晃。地震振動形成的枕狀層是砂層(或碳酸鹽砂)在原地的變形,與C、D球-枕階段向下移位的成因機制不同。Roep與Everts的地震振動枕狀層是伴隨液化泄水作用的,震級在Ms6~7。筆者等在國內已識別出負載體下沉與地震振動兩種類型的枕狀層。
簡介枕狀層術語由Roep and Everts(1992)提出,指巖層內密集的球體,并給出了三種成因機制負載體下沉、滑動成因及地震搖晃。地震振動形成的枕狀層是砂層(或碳酸鹽砂)在原地的變形,與C、D球-枕階段向下移位的成因機制不同。Roep與Everts的地震振動枕狀層是伴隨液化泄水作用的,震級在Ms6~7。筆者等在國內已識別出負載體下沉與地震振動兩種類型的枕狀層。1
舉例提供兩個由砂巖負載體下陷形成枕狀層實例。臺灣上新統(tǒng)中的枕狀層,自上而下順序為,(D負載;無變形的砂巖層,厚0.5m;砂巖枕狀層,密集的橢球體變形層,枕體直徑長軸一般30~35 cm,個別大于 50 cm;相互疊瓦狀堆積,枕體地積層厚約1.6 m。形成枕狀層的母巖巖層巴消失,枕狀層形成之后頂面遭到剝蝕形成截切面(實際代表一個短暫的間震期),上履新的軟沉積物沉積后再次遭受地震產(chǎn)生新的負載體,這個地質記錄提示枕狀層成因機制與負載體之間應有直接聯(lián)系。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