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固腎啟脾丸《活人方》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固腎啟脾丸,中醫(yī)方劑名。出自《活人方》卷四。具有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腎之元氣兩虛,或水無土以蓄泄,而有泄瀉腫脹之恙,或土無火以腐熟,而致倒飽噯腐。

歌訣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除油五味須;大棗還同姜煮爛,五更腎瀉火衰扶;若益白術和肉桂,元陽過高六神符;再加杜仲苓粟殼,固腎啟脾不可無。

組成白術八兩,茯苓四兩,補骨脂四兩,杜仲四兩,肉果二兩,五味子二兩,粟殼二兩,肉桂一兩,吳茱萸一兩。

用法用量上藥醋調(diào),炒米粉糊為丸。每服三錢,早空心米湯吞服。

功用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主治脾腎之元氣兩虛,或水無土以蓄泄,而有泄瀉腫脹之恙,或土無火以腐熟,而致倒飽噯腐。

方義本方主治證為脾腎不足,陽氣虛寒,溫化不能,水濕停聚者。治以健脾益腎,溫陽散寒,祛濕止瀉。方中白術健脾補中,燥濕止瀉;補骨脂補腎壯陽,溫脾止瀉,二者共為君藥。茯苓健脾利濕以止瀉;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杜仲甘溫補腎,合為臣藥。佐以吳茱萸溫暖脾胃肝腎,散寒止痛;肉豆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五味子斂肺滋腎,收斂止瀉;罌粟殼甘溫澀斂,止瀉止痛。用米湯送服者,以助胃氣。諸藥配伍,既溫壯下元以固腎,又溫補中焦以啟脾,故名固腎啟脾丸。

重要文獻摘要方論選錄:

1.《中醫(yī)診療新編》:“此癥于五更天初明時必泄瀉一次,名曰脾腎瀉,治之者以補腎為主。因為泄瀉洽法,初起宜利水,次即補脾,若久瀉則重在補腎。此癥為最頑固之久瀉癥,故用藥專以補腎為主。普通宜四神丸,甚者用六神丸,固腎啟脾丸,體虛用參術健脾丸?!?/p>

2.《陳修園醫(yī)學全書》:“鄉(xiāng)前輩林公諱祖成,加白術八兩,罌粟殼二兩,肉桂一兩,醋調(diào)炒米粉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兩,茯苓四兩,名固腎啟脾丸。自注云: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營衛(wèi)通,斯分消之力旺,腎元足而開闔神,斯固攝之權行?!?/p>

3.《中醫(yī)內(nèi)科臨證醫(yī)訣》:“治療當用補火生土法,方宜四神丸為主治療?;蚣影仔g,肉桂為主治療,名六神丸;再加杜仲、茯苓、粟殼也可,名固腎啟脾丸。久服此丸,可使脾元足而營衛(wèi)運,分清降濁之力旺,腎元足而開合神,周攝之權行?;蛴梦逦蹲訙部?。若兼咳痰不止等癥,是屬肺脾腎俱虛,殊為難治,方宜五味細辛湯為主治療??傊篂a治法,補虛不可能用甘溫,太甘則生濕,清熱不可能用苦寒,太苦則傷脾,堵澀不宜過早,過早恐留滯余邪,淡滲不可太過,太過恐津枯陽陷。又有泄瀉的預后不良的癥狀,如脈細、皮寒、不食、少氣、泄利前后,是為五虛,均為預后不良的征象,至于腹?jié)M肢冷、脫形、瀉甚為逆,以及上吐下泄不止,為陰陽俱脫,屬危癥,臨床不可不慎?!?/p>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先慧 - 博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