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理中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二。具有降陽利水之功效。主治火虛上乏,口糜,泄瀉。
歌訣苓桂理中湯姜參,白術甘草走太陰;氣虛中陽發(fā)于口,主治舌糜泄瀉證。
組成理中湯加肉桂(9g),茯苓(12g)。
功用降陽利水。
主治火虛上乏,口糜,泄瀉。
方義本方主治中陽亢盛,氣虛發(fā)熱證。癥見口糜,口舌生瘡,用寒涼之劑屢治不效者,為氣虛中陽虛亢而發(fā)于口舌,當用益氣潛陽,引火歸原的治療方法,人參、白術、干姜、甘草,為四君益氣健脾之劑,倍茯苓,意在助脾化濕從小便而解,達到止瀉作用,加肉桂引火歸原,溫中陽健脾而止瀉利。
文獻摘要方論選錄
《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白話解》:“如服寒涼藥而對口瘡仍無效的,這是虛火上泛,宜用苓桂理中湯,以理中湯溫理脾胃中洲,加肉桂引火歸原,茯苓分量加倍以增強降陽利水之功,陽降(濕熱下行)則口糜自然會消失,水利則濕熱從小便出,泄瀉自然會止?!?/p>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倪育淳 - 博士、副主任醫(yī)師 - 山西省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