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泡,中藥材名。本品為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蓬虆Rubus hirsutus Thunb.[R. thunbergii Sieb. et Zucc.],以根或葉入藥。夏、秋挖根,洗凈曬干備用,葉多鮮用。功能主治為:葉:消炎,接骨。用于斷指。根:祛風活絡,清熱鎮(zhèn)驚。用于小兒驚風,風濕筋骨痛。
來源本品為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蓬虆Rubus hirsutus Thunb.[R. thunbergii Sieb. et Zucc.],以根或葉入藥。夏、秋挖根,洗凈曬干備用,葉多鮮用。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葉:消炎,接骨。用于斷指。根:祛風活絡,清熱鎮(zhèn)驚。用于小兒驚風,風濕筋骨痛。
形態(tài)特征小灌木,有細而橫走的根狀莖。莖細弱,被腺毛和柔毛,并散生皮刺,刺尖微彎。單數(shù)羽狀復葉,簇生或互生,葉軸及柄均被腺毛及鉤刺;托葉條狀披針形;小葉3~5片,(幼苗以5小葉為多見)稀為單葉;小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幼苗的小葉片較窄長)長2.5~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基部寬楔形或平截,邊緣有不整齊重鋸齒,兩面散生白色柔毛,下面并疏生腺毛。春季開花,單生小枝頂端,花梗長3~6厘米,有柔毛、腺毛和小刺;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尾尖,反曲,外面有腺毛,兩面密生絨毛;花瓣5,近圓形,白色,邊緣淺波狀;雄蕊多數(shù)。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2厘米,鮮紅色。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和廣東等省。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疏林、溪邊、路旁。
用法用量根0.5~1兩;葉外用適量。
相關配伍1.斷肢再植:三月泡(鮮葉).鮮連錢草.鮮四季蔥跟(煨軟).白糖各等量,將斷指復位后,用上藥搗爛外敷,固定。每天換藥1次。或加穿心蓮和蒲公英,可進一步控制感染和腫脹。
2.牙周炎:三月泡嫩梢.車前草各1兩,搗爛取汁涂患處。
3.風濕關節(jié)痛:三月泡根1~2兩,水煎加酒或與豬腳燉服。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蘭林 - 碩士生導師、教授 -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