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小檗,中藥材名。本品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根、根皮及莖皮。春、秋采收。功能主治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痢疾,腸炎,咽炎,口腔炎,濕疹,癤腫。
來源本品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根、根皮及莖皮。春、秋采收。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痢疾,腸炎,咽炎,口腔炎,濕疹,癤腫。
形態(tài)特征落葉灌木,高1.5~2米,多分枝。根粗長,黃色。葉簇生于短枝;葉片倒卵形,全緣或有齒;小枝和短枝基部外側(cè)常有三叉的一長兩短的硬刺??偁罨ㄐ颍换ㄐ?,黃色。漿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新疆。
生長環(huán)境生于低山和森林地帶的河谷以及山坡灌木叢中。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漱口或研末調(diào)敷。
化學成份莖皮含小檗堿(berberine)1.9%,還含小檗胺(berbamine),掌葉防已堿(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
相關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皮可治眼疾。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趙鳴芳 - 碩士生導師、教授 -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