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衡州烏藥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衡州烏藥,中藥材名。本品為防己科植物樟葉木防己的根或全株。春、冬采收。功能主治為:治高血壓,頭痛,疝氣,腹痛,風濕腿痛。①《國藥提要》:驅蟲,利尿。治腦溢血感覺鈍麻,充血性頭痛。②《中國藥植圖鑒》:順氣,寬脹,消食,止痛。③《廣西植物名錄》:散瘀消腫,祛風止痛。治風濕腰腿痛,跌打。④《廣西藥植名錄》:根:治疝氣腫痛,風濕,跌打;全株:解熱。治腹瀉,腹痛。

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樟葉木防己的根或全株。春、冬采收。

性味歸經脾;腎經

功能主治治高血壓,頭痛,疝氣,腹痛,風濕腿痛。

①《國藥提要》:驅蟲,利尿。治腦溢血感覺鈍麻,充血性頭痛。

②《中國藥植圖鑒》:順氣,寬脹,消食,止痛。

③《廣西植物名錄》:散瘀消腫,祛風止痛。治風濕腰腿痛,跌打。

④《廣西藥植名錄》:根:治疝氣腫痛,風濕,跌打;全株:解熱。治腹瀉,腹痛。

形態(tài)特征常綠灌木,高約3米。莖直立;有時枝條下垂攀援于其他樹上;枝有條紋。葉薄革質,橢圓狀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干時邊緣呈微波狀,亮綠色,基出脈3條;葉柄長5~10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狀圓錐花序生葉腋,少單生;雄花萼片6,外輪3片,長約1毫米,內輪3片,長約1.3毫米;花瓣6,寬倒三角形,頂端2深裂,有時裂片再2淺裂;雄蕊6,長約1毫米,長于花瓣;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的相似;退化雄蕊6,微??;心皮3。核果扁球形,長約5毫米。

分布區(qū)域分布湖南、福建、臺灣、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林中蔭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

藥理作用樟葉木防己堿有箭毒樣作用,在大鼠坐骨神經-腓腸肌及蛙腹直肌標本上,可松弛橫紋肌,其強度在筒箭毒的1/100以下。一般來說,它們的神經節(jié)阻斷作用大于其箭毒樣作用,與六烴季銨相似,可引起動物血壓下降,但不持久,在離體的豚鼠腸管、兔心房、兔耳血管、豚鼠及兔的支氣管標本上,能拮抗尼古丁的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或兔腸有毒草堿樣作用;還能增強腎上腺紊的升壓作用。箭毒樣作用及神經節(jié)阻斷作用可被新斯的明等抗膽堿酯酶藥所拮抗。曾建議作為神經節(jié)阻斷劑及橫紋肌松弛劑用于控制性低血壓。烏藥堿亦有箭毒樣作用,但較弱。木蘭花堿除箭毒樣作用外,主要為神經節(jié)阻斷作用(見青木香條)。

注意事項1.張元素: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2.《本草正》:其性涼,易于動嘔,胃寒者所當慎用。

3.《本草從新》:夏日表虛汗多尤忌。

化學成份葉含衡州烏藥定、衡州烏藥靈、刺桐枯林堿、L-牛心果堿、樟葉木防己堿、木蘭花堿。根和木質含衡州烏藥弗林、衡州烏藥胺。樹皮和木質含烏藥堿、木防己堿、樟葉木防己堿等。又含衡州烏藥醇靈,它是D-N-甲基烏藥堿和勞丹寧的混合物。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趙鳴芳 - 碩士生導師、教授 -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