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槐白皮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槐白皮,中藥材名。本品為豆科植物槐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功能主治為: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治風邪外中,身體強直,肌膚不仁,熱病口瘡,牙疳,喉痹,腸風下血,疽,痔,爛瘡。陰部癢痛,湯、火燙傷。①《別錄》:主爛瘡。②《藥性論》: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主治口齒風疳匿血,以煎漿水煮含之。又煎淋浴男子陰疝卵腫。③《日華于本草》:治中風皮膚不仁,喉痹;浸洗五痔并一切惡痔,婦人產(chǎn)門癢痛,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④《本草圖經(jīng)》:治下血。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槐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性味歸經(jīng)①《藥性論》:味苦,無毒。

②《綱目》: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治風邪外中,身體強直,肌膚不仁,熱病口瘡,牙疳,喉痹,腸風下血,疽,痔,爛瘡。陰部癢痛,湯、火燙傷。

①《別錄》:主爛瘡。

②《藥性論》: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主治口齒風疳匿血,以煎漿水煮含之。又煎淋浴男子陰疝卵腫。

③《日華于本草》:治中風皮膚不仁,喉痹;浸洗五痔并一切惡痔,婦人產(chǎn)門癢痛,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

④《本草圖經(jīng)》:治下血。

分布區(qū)域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生長環(huán)境栽培于屋邊、路邊。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含漱,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相關配伍①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者: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共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稍稍服之。(《肘后方》)

②治破傷風,迷悶不省人,危急者,但氣絕心腹溫可治:槐樹枝皮,旋用刀刻取一塊,連粗皮在外,安在破傷處,用艾蘸于槐皮上灸百炷不妨,如瘡口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然后用火摩,不拘時候。(《普濟方》)

③治熱病口瘡:黃連一分(去須),槐白皮半兩,甘草根半兩。上藥,細銼,用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溫含冷吐。(《圣惠方》)

④治牙齒疼痛:槐白皮一蟹,荊芥穗半兩.上藥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鹽少許,熱含冷吐,以瘥為度。(《圣惠方》)

⑤治脈痔有蟲或下膿血:槐白皮二斤。細銼,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渣傾盆中,坐熏,冷再暖,蟲當隨便利自出,更搗槐白皮末,綿裹一錢,納下部中。(《圣濟總錄》槐白皮湯)

⑥洗疽瘡,化毒氣,散膿汁,生肌肉,止痛癢:槐白皮一兩,桑白皮、降真香、防風各半兩。上細切,水三升,煎至升半,代豬蹄湯洗。(《衛(wèi)濟寶書》槐白皮湯)

⑦治陰下濕癢成瘡:豬蹄兩腳,槐白皮(切)一斤。以水煮洗瘡,一日五,六遍。(《救急方》)

⑧治陰瘡,陰邊如粟粒,生瘡及溫癢:以槐白皮一大握,鹽三指一撮。以水二大升,煮取-升洗之,日三、五遍,適寒溫用。若涉遠恐沖風,即以米粉和涂之。(孟詵《必效方》)

⑨治火燙傷:槐根二層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江西《中草藥學》)

相關論述1.《別錄》:主爛瘡。

2.藥性論: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以煎漿水煮含之。又煎淋浴男子陰疝腫。

3.《日華子本草》:治中風皮膚不仁,喉痹;浸洗五痔并一切惡瘡,婦人產(chǎn)門癢痛,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

4.本草圖經(jīng):治下血。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王振亮 - 碩士生導師、教授 - 河南中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