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狀丘又稱島山,指在發(fā)育很好的平原上的孤立小山,看起來很像是高出海面的孤島。1
該術語較常用,但有時僅指熱帶和亞熱帶條件下,由花崗巖和片麻巖之類深成巖構成的小山,并以光禿巖石構成的陡峭曲坡為特征。
簡介島狀丘(inselberg)通指干旱地區(qū)侵蝕輪回到晚期階段形成的基巖山丘,由空中俯瞰有如海上孤島突立于山前夷平面上故名,島狀丘在其他地區(qū)也能形成。
如熱帶地區(qū)平原上的島狀丘,往往由節(jié)理稀疏的花崗巖組成,因抗蝕性較強,故成兀立于周圍地面上的島狀丘。
特征島狀丘常以山脊、山嶺或孤立小山的形式出現(xiàn),其形成是由于侵蝕的結果。光禿的巖石穹窿稱為穹窿狀島狀丘,具有像剝洋蔥頭般層層剝離的同心巖殼(厚度由幾公分到6公尺)。島狀丘基部往往存在山足侵蝕面。
島狀丘的晚期可發(fā)育成由一堆大頑石構成的殘丘。同島狀丘相似而是在非熱帶條件下形成的孤立的丘陵,稱為孤丘(monadnock)。
舉例越南的三島山是一座綿延約50千米的巖石山脈,位于紅河中游地區(qū),西北起自宣光省的山陽縣,東南止于永福省的金英和多福兩縣,其間有三座高聳入云的山峰天市山、石盤山和扶義山,因山腰時常云霧繚繞,看上去猶如三座云海上的島嶼,故被民間稱為三島山。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