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泥石流爆發(fā)時,一般發(fā)生時間短暫,來勢猛烈,其前峰是一股濃濁粘稠而容重大的洪流,具有特殊的結構和浮托能力,既易于受阻落淤,又具有沖決阻礙奪路而出的巨大能量。它往往是前阻后擁,此塞彼潰,突然爆發(fā),在很短時間內沖出數十萬立方米以至數百萬立方米的固體物質,能將數十噸、數百噸的巨石從山中沖到山外。泥石流常以強大的破壞力摧毀其前進途中的房屋,村鎮(zhèn)、農田、森林、路基、橋涵和渠道;叉能使河道受沖刷、淤積、改道,甚至堵斷河流形成湖泊。在它落淤之處,又常掩埋大片土地及其上的建筑物和莊稼等,造成巨大的危害。
特征(1)泥石流是在地質不良、地形陡峻地區(qū),由于暴雨徑流、融雪徑流、冰川徑流作用而爆發(fā)的一種時間短暫、來勢猛烈、其前峰是一股濃濁粘稠且容重大的特殊洪流。
(2)典型泥石流流域,從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三個區(qū)段。形成區(qū):一般位于流域的上游區(qū)段,多是高山環(huán)抱的山間盆地,呈漏斗狀,這里滑坡、崩坍、巖堆等不良地質現象很發(fā)育,水土流失嚴重,山坡極不穩(wěn)定。流通區(qū):一般位于泥石流溝的中游地段,多是峽谷地形,谷坡急陡,溝床縱坡比降大,多陡坎或跌水。堆積區(qū):泥石流固體物質停積地段,位于泥石流溝的下游山口較平緩地區(qū),多呈扇形或錐形,大小石塊混雜堆積,地面壟崗起伏坎坷不平,從堆積區(qū)的大小可以看出泥石流的規(guī)模和危害程度。
(3)泥石流成兇的條件:地質和地形為內因,水為外因。
地質:地質新構造運動活躍.構造復雜,斷裂、褶皺較多.地震烈度一般大于6度而頻繁。
地形地貌: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利于水流匯集和同體物質的搬運。
水文氣象:暴雨型地區(qū).暴雨量和暴雨強度愈大,其泥石流的規(guī)模愈大。湍急水流對固體物質的浸潤飽和與側蝕掏挖作用很大,是泥石流構成的主要方面。
人為的影響:不合理地破壞山區(qū)地表結構,造成山坡水土流失或促使已趨穩(wěn)定的泥石流溝復活。1
泥石流對路基工程的危害(1)沖刷
線路橫穿泥石流溝洪積扇,常因橋涵跨度有限或導流建筑物失效,主河槽改道,使橋頭路基被沖毀。
河床兩岸泥石流交錯發(fā)育,其洪積扇常迫使主流河床蛇曲,擺動不定。一旦泥石流發(fā)生。主河流改道沖刷路基。
(2)淤埋
線路橫穿泥石流溝洪積扇,當泥石流發(fā)生橋孔排泄不暢時,常使路基淤埋。
主河流兩岸泥石流溝發(fā)育,迫使河床急劇上漲.形成河寬灘淺。并行排列在主河岸的泥石流溝,構成巨大的洪積扇群,威脅鐵路,沖淤路基。
(3)沖淤交替
泥石流的發(fā)生往往足沖淤交替的,即在一次洪水中出現既有沖刷又有淤埋者較多。有時也會是這次泥石流是沖刷,而另一次則是淤埋。1
泥石流地區(qū)路基施工(1)施工前,應結合設計,詳細調查泥石流的成因、規(guī)模、特征、活動規(guī)律、危害程度等相關情況,核實泥石流形成區(qū)、流動區(qū)和堆積區(qū),確定適宜的施工方案。
(2)泥石流地區(qū)路基施工,應設置專職巡查人員,監(jiān)測泥石流動態(tài),遇有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確保施工安全。
(3)采用橋梁形式跨越泥石流地段時,應按設計要求采取防護加固措施。
(4)采用排泄道、排導溝、明洞、涵洞、渡槽等排導功能為主的結構進行泥石流治理時,排導構造物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排導構造物基礎應牢固,強度、斷面與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排導構造物平面線形應圓滑、漸變,上下游應有足夠長的銜接段,行進段溝槽不宜過分壓縮,出口不宜突然放寬。流向改變處的轉折角不宜超過15°,避免因急彎突然收縮和擴大而造成淤塞。
排導構造物行進段和出口段的縱坡應滿足設計要求或大于溝槽的淤積平衡坡度。
(5)永久性調治構造物采用漿砌片(塊)石時,應采用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的片(塊)石,基礎應置于設計要求的深度,強度符合設計要求。
(6)利用植被治理泥石流時,植物物種應選擇生長期短、見效快、根須發(fā)達,適宜本地區(qū)生長的品種。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雪梅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