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地景觀是指沒有植物生長的裸露地面形成的景觀,是群落形成、發(fā)育和演替的最初條件和場所。裸地亦稱蕪原,過去從未生長過植物的稱為"原生蕪原";原來有植物生長,后經破壞而形成的稱為"次生蕪原"。1
簡介在土地利用分類中,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GB/T 21010-2007》,裸地歸類為未利用地,是指表層為土質,基本無植被覆蓋的土地;或表層為巖石、石礫,其覆蓋面積≥70%的土地。1
形成原因裸地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干旱、嚴寒、大風、暴雪等惡劣氣候;或者是洪水對土地的侵蝕和在另一個地卻又使泥沙沉積,以及大風刮起沙土而后堆積,還有重力下塌(山坡滑塌)等等地形變遷;或者是動物的嚴重危害,使原有群落全部毀去。但是規(guī)模最大和方式最為多樣的,是人為的活動。1
分類及特征由于種種原因,可能產生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段(冰川移動,流水沉積等所形成的裸地),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條件全部不存在了。這樣的裸地稱為"原生裸地"。另外一種情況是,原有群落雖然被消滅,但群落下的土壤條件還多少保留著,甚至土壤中還保存著原有群落中某些植物種類的繁殖體。這樣的裸地稱為"次生裸地"。
由于沒有植被覆蓋,裸地上就具有更為極端的環(huán)境條件,或者是潮濕,或者是干燥。共同之點是:光照強,溫度變化幅度大,風、霜、雨、雪等等直接作用在裸露地面上。
但是,在兩類裸地上,群落形成和演替的過程是不同的。在原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最初階段,只能依靠植物繁殖體從外邊傳播而來;在次生裸地上,殘留在土壤中的植物繁殖體,必定從一開始就起著或大或小的作用,這就是說,次生裸地上的群落形成中,或多或少有原來群落的成分參加。
當然,一般說來,引起土地裸露的因子本身----風、水、重力、動物等等,常常也同時把新的植物繁殖體帶入到裸地中來。因此,例如在陸地上,最初形成的先鋒植物群落中,常常是風力傳播繁殖體的植物種類占優(yōu)勢;而在水邊的裸地上,先鋒植物群落中則是靠水力傳播的植物種類為主。
有一些原生裸地,基本流動,如流動沙丘和坡度很大的裸露坡面。植物還來不及定居,流沙就移動或坡面又滑塌。在這樣的地面上,完全依靠植物天然定居而保護地面是不可能的。必須采取人工措施,選擇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的植物,通過人工播種或種植,并以一定的工程措施配合,幫助第一代植物定居下來。
城市裸地景觀主要類型1、季節(jié)性裸土地
季節(jié)性裸土地主要是在植物生長初期、枯萎季節(jié)或生長周期結束時,由于植被覆蓋率降低而造成土壤裸露。這部分裸土主要分布在城市公園、廣場、居住區(qū)等綠化地帶。季節(jié)性裸土地因為附有一定植被,在植物生長茂盛期,土壤被植被覆蓋,發(fā)揮著一定的景觀生態(tài)效應,對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較小。
2、點狀裸土地
點狀裸土地主要是植被的栽種密度不夠,喬、灌、草本植物未合理搭配而在植株之間或植株基底形成的土壤裸露。如花簇、灌木之間的空隙,喬木基底的空地等。這部分裸土地同季節(jié)性裸土地一樣,在公園、居住區(qū)等綠化地帶上隨處可見,樹池、樹坑也是最為常見的地方。
3、面狀裸土地
面狀裸土地是在較大面積的土地上,長期未種植任何植物,未加以覆蓋的裸露土壤,如城市中心的游樂場、體育場,城市外圍挖掘取土、山體夷平、道路修建等城市施工后未進行處理的裸土地。這部分土地是對城市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最大的類型。
生態(tài)修復1、植物種植
在城市裸土中栽種植物,對于增加城市綠化面積,豐富城市景觀效果,恢復裸土地的生態(tài)功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對于季節(jié)性裸土,應該增加植被種類,合理搭配不同生長期的植物,避免單一品種。這樣既可以避免裸土的出現,還可以避免由于單一植被而造成的土壤中某些養(yǎng)分的過度消耗和某些土壤生物的過度繁衍。對于植被密度不夠的點狀裸土和某些適合栽種的面狀裸土,應該通過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增加綠化面積和植被的郁閉度。
2、有機物覆蓋
將這些有機物就地覆蓋于土壤,有多方面的益處:
1)覆蓋的有機物為土壤動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長和庇護的場所,這些生物將最終分解有機物,使其重歸于土壤,補充植物生長從土壤中帶走的營養(yǎng)物質,維持土壤的養(yǎng)分收支平衡。
2)覆蓋物覆蓋,保水效果好,水容易滲透又不易蒸發(fā),增加水分入滲,補充了地下水存量。
3)修剪的枝葉草渣,本身含水量很高,剪下的草渣有85%是水分,如果就地回土可以節(jié)水25%,形成水分的良性循環(huán),幾乎不需要人工澆灌。
4)有機物覆蓋的多孔隙增加了吸附和固定污染物的能力,同時生物的繁衍可以分解凈化、吸附固定污染物。
5)灰塵不易再次被風刮起,減少了大氣中顆粒物的含量。
6)松軟干凈的表面,為孩子提供了多樣化的游樂場所,且避免了硬質鋪裝的安全性隱患。另外,可以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據德國的統計,就地處理這些有機物,可以減少1/3的生活垃圾數量。
3、細粒徑無機顆粒物覆蓋
除了使用有機質覆蓋以外,采用粗砂、礫石、石英砂、天然石子等對城市裸土進行覆蓋,特別適用于使用頻率較高的兒童游樂場等地。人為踐踏對土壤的壓實一般只作用于土壤表層10cm~30cm的土層。5cm厚度的覆蓋層,就可緩沖對土壤的壓力,保持土壤的理化性質,恢復土壤生長生物、涵養(yǎng)水土、調節(jié)溫度、吸附污染物的能力。松軟干凈的地表環(huán)境,也給兒童提供了天然的游樂場所,并保證了安全性和長期使用性。另外,通過覆蓋物的色彩搭配、圖案組合也能營造出像日本枯山水一樣良好的景觀視覺效果。
4、硬質鋪裝
采用硬質鋪裝材料對城市裸土進行鋪裝,針對裸土不同的地域分布和使用功能,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組成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形狀,在城市廣場、停車場、游樂場、道路、居住區(qū)等地,精心設計,形成顏色、圖案、材質豐富有趣的城市景觀,增加城市藝術效果,并發(fā)揮識別、界定、方向、警示、誘導和限速等功能。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張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