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水系密度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水系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圍內(nèi)各級水道(主要指1、 2級或3級)發(fā)育的數(shù)量。但也有用相鄰兩條同級水道之間的間隔來表示水系的疏密。

水系密度大小是由巖石和土壤的成分、結構、含水性及地形決定的。因此,通過對水系密度的分析,可以了解該地區(qū)的巖性、地貌特征。

影響因素水系密度大小是由巖石和土壤的成分、結構、含水性及地形決定的。

分類密度大地表徑流特別發(fā)育,形成密集的一、二級沖溝(間隔小于100米),沖溝短而淺。反映地勢比較平緩,巖石和土壤結構致密,透水性不好,質(zhì)地軟弱,易被流水侵蝕。大片泥巖、板巖、粉砂巖、易碎片巖發(fā)育的地區(qū),容易形成密集的水系。1

密度小地表徑流不發(fā)育(間隔大于500米),小沖溝很少,溝谷長而稀疏。反映地表坡度均一,巖石堅硬,裂隙發(fā)育,透水性好。大面積出露的砂巖及松散堆積物地區(qū)多為稀疏水系。

密度中等介于上述二者之間(間隔為100-500米),地表徑流比較發(fā)育,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反映巖石透水性較差、抗侵蝕能力中等。

作用在遙感圖象上對水系密度進行定量統(tǒng)計,可以為地質(zhì)解譯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jù)。統(tǒng)計時,可以測量規(guī)定范圍內(nèi)各級水道(主要是1,2,3級)出現(xiàn)的條數(shù);也可以測量單位面積內(nèi)各級水道的總長度。

計算方法水系的密度是流域盆地地形要素的重要指標之一。2早在1894年人們就試圖確定一個指標表示水系密度,當時A.penk把水系密度D看作主流長度 l 與匯入主流的支流數(shù)目n之比:

水系密度D由測量部分的平均長度得出,n越小,D越大。

L.Neumann(1900)提出把水系密度定義為流域長度和面積之比,按照Neurnann的觀點,水系密度的不同,是由下層土的類型、坡度、植被和降雨的變化而引起的,這些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

Horton(1932)指出,隨著降雨量的提高,水系密度加大;隨著滲透性加大,流域水系密度降低。

Feldner(1903)提出水系密度可用流域面積與河間地數(shù)目之比表示,此比值說明流域面積與河間地的關系,即流域面積越小,密度越大,反之亦然。

Chebotarev(1953)提出:流域密度可用平均河長L和相鄰面積a的平均之比;若面積A的流域有n條河流或河段,總長度為ΣL,則l=ΣL/n和a=A/n,或ΣL=nl和A=na,那么水系密度方程表示為:

這就是如今普遍應用的表示水系密度的指標,即單位面積內(nèi)水道總長度。它也是流域系統(tǒng)中地形要素的重要指標之一。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水系密度的信息,除了有可信的大比尺地形圖或航片上水系圖外,還必須考慮水系滿足徑流函數(shù)的時間的重要性。因此,有的是常年都有徑流的水系,有的是季節(jié)性的,有的則是間歇性的水系,考慮所有的這些情況,就可以獲得準確的水系密度,為了建立水系密度與產(chǎn)沙間的關系,在黃土高原我們計算了包括上述所有類型的水系密度。即從沖溝到合理地所有水系。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屈明 - 副研究員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