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里.亨利(Murray,HenryA.1893-1988)美國心理學家。
默里人格理論(Murray's personality theory)又稱“需要——壓力理論”。默里于1938年創(chuàng)立的人格理論。主張用人格學代替人格心理學。
理論認為,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源于某種需要,同時人的行為也受到環(huán)境壓力的影響,外部環(huán)境刺激也能引發(fā)人的動機。人的行為是在個體的需要與環(huán)境壓力的相互作用下產(chǎn)生動機,進而派生出實際的行為。
受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童年期的重要性以及人格結構的觀念的影響,但是更重視人格的社會因素。與弗洛伊德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人格的研究對象,默里研究正常人的人格,而弗洛伊德以患者為研究對象。
默里以整體觀研究人格理論,強調(diào)人格是由來自內(nèi)部與外部的多種因素所決定的。默里將人格界定為有目的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活動模式,這種模式貫穿于人的一生發(fā)展過程中1。
重要概念在默里的人格理論中有兩個重要概念,即需要和壓力。
需要是人格發(fā)展的動力,它能引起一系列的行為反應。人與人之間存在人格上的差異,主要是由于需要結構不同,人與人之間不僅有不同的需要,如在一個人身上被強烈體驗到的需要,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終生未被體驗過;而且人與人之間需要的強度順序不同,如成就需要,在有的人身上處于重要的地位,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處于不重要的地位2。
默里提出作為人基本要素的心因性需要(psychogenicneeds):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反應的潛能或傾向。
默里的心因性需要清單:
·對抗需要:重新奮斗,以求反敗為勝;克服弱點,壓制恐懼;用行動恢復名譽;尋找障礙和困難來克服。
·恭敬需要:欽佩并擁護上級;吹捧、尊敬或頌揚別人;適應風俗習慣。
·躲避羞辱需要:離開尷尬的處境以避免羞辱,或避開可能貶低自己的情況;因為害怕失敗不做出行動。
·養(yǎng)育需要:同情并照顧無依無靠的人,用各種方式幫助有困難的人,使其擺脫困境。
·游戲需要:喜歡笑,喜歡開玩笑;為了開心而尋求愉快的事情;尋求愉快的事情以緩和緊張。
·抵制需要:對卑下的人排斥、拋棄、加以驅(qū)逐或漠不關心。
·求援需要:得到別人的培養(yǎng)、支援、供養(yǎng)。
·了解需要:提出或回答一般問題;對理論感興趣;思索、形成條理、分析和概括3。
默里認為同一個人的不同需要之間往往是相互關聯(lián)的。關聯(lián)的形式有四種:⑴優(yōu)勢原則,有的需要占優(yōu)勢,有的不占優(yōu)勢;⑵融合原則,不同的需要融合在一起,引起同一種行為后果,如成就需要和表現(xiàn)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⑶輔助原則,一種需要可能服務于另一種需要而起輔助作用,如一個自卑的人,當然也有交往的需要,但他習慣于以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去接近別人,這樣,恭敬的需要就成為交往需要的輔助因素; ⑷沖突原則,不同的需要之間可能發(fā)生沖突,如自主需要和恭敬(順從)需要之間有可能相互沖突而又同時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把一個需要環(huán)劃分為3個環(huán)節(jié):⑴難以駕駛的周期,沒有什么刺激能夠喚起這種需要 ⑵可誘導的或準備的周期,需要本身處于不活動狀態(tài),但適當?shù)拇碳と菀讍拘阉?⑶活動的周期,需要支配著整個有機體的行為2。
默里還引入壓力這一概念,認為壓力是指與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決定行為的一種情境勢力。
情境分為兩種:
現(xiàn)實情境(亦稱α壓力):實際的環(huán)境刺激所形成的壓力,能夠影響個體的行為反應,并且可以通過客觀的觀察來描述
虛擬情境(亦稱β壓力):個體在該情景中所覺察到的環(huán)境壓力。-個體的β壓力是每個人對當時環(huán)境所持的獨特看法或感受3。
默里認為個人需要與壓力相結合,決定一個人的行為。需要和壓力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動力系統(tǒng)。需要是傾向性的因素,壓力是促進性的因素??梢詫⑿枰c壓力的相互作用理解為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壓力可以分為滿足人的需要的壓力和阻撓人滿足需要的壓力,前者如升學的壓力,后者如糟糕的學習條件。壓力可能是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的,也可能只是主觀體驗到的,若二者不一致,就使人陷入困境,如在一個正常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個人覺得周圍的人都對他懷有敵意(被害妄想),若二者相一致,即主觀和客觀相一致,這個人的人格就是健康的2。
默里還在弗洛伊德“超我”概念啟發(fā)下,提出“自我理想”這一概念,指個人的希望,即個人對未來某一時刻的自我所持的看法,并稱其為人格的第四個方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