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中藥名。為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的葉。枇杷,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之功效。主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熱嘔噦,妊娠惡阻,小兒吐乳,消渴及肺風(fēng)面瘡。
貯藏貯干燥容器內(nèi),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
入藥部位葉。
性味味苦、微辛,性微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
主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熱嘔噦,妊娠惡阻,小兒吐乳,消渴及肺風(fēng)面瘡。
相關(guān)配伍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五錢,川貝錢半,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3、治風(fēng)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肺風(fēng)咳逆,干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干枇杷葉(去毛)9g,干桑葉9g,茅根15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鮮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入湯劑,需包煎。胃寒嘔吐及風(fēng)寒咳嗽證禁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全年皆可采收,以夏季采收者為多。采下后曬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曬至足干。此法所得成品不易破碎,質(zhì)量較好。亦有拾取自然落葉曬干者,其色較紫。
二、炮制方法:1、枇杷葉,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生品常用于肺熱咳嗽。
2、蜜枇杷葉,現(xiàn)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shí),取出放涼。每枇杷葉100kg,加煉蜜20kg。蜜枇杷葉多用于肺燥咳嗽。
3、炒枇杷葉,取凈枇杷葉,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炒枇杷葉常用于和胃止嘔。
形態(tài)特征枇杷,別名盧橘(廣東)。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zhì);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鉆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柄密生灰棕色絨毛,側(cè)脈11-21對(duì),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shí)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zhì)?;ㄆ?0-12月。果期5-6月。
生長環(huán)境常栽種于村邊、平地或坡地。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鑒別一、藥材性狀:葉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綠色,密被黃色茸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cè)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zhì)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綠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枇杷葉呈絲條狀,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背面無絨毛,革質(zhì)而脆。無臭,味微苦。
貯藏貯干燥容器內(nèi),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理作用1、平喘鎮(zhèn)咳作用。
2、降低血糖作用。
現(xiàn)代應(yīng)用治療蟯蟲病。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經(jīng)集注》:“其葉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飲,則小冷。”
2、《新修本草》:“用葉須火炙,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p>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王明偉 - 副教授,碩士,講師 -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