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差穴,經(jīng)外奇穴名,出自《中國針灸學(xué)》。位于背部正中線,向左旁開1.5寸,平第9、10胸椎棘突之間點(diǎn)1穴;正中線向右旁開1.5寸,平第11、12胸椎棘突之間點(diǎn)1穴,左右共2穴。主治淺表性胃炎,急、慢性胃炎,胃痙攣,腸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腸鳴,泄瀉。斜刺0.3~0.5寸,局部酸麻脹感,有時可放射至前胸,留針20分鐘;灸5~10壯。
定位位于背部正中線,向左旁開1.5寸,平第9、10胸椎棘突之間點(diǎn)1穴;正中線向右旁開1.5寸,平第11、12胸椎棘突之間點(diǎn)1穴。左右共2穴。
解剖上穴在第9.10胸椎棘突間的外側(cè),皮下為腰背肌膜,其下為骶棘肌,深部為背最長肌,有胸神經(jīng)的后支和肋間動脈的后支分布。下穴在第11、12胸椎棘突的外側(cè),皮下是腰背肌膜即骶棘肌,深部為背最長肌,分布胸神經(jīng)后支和肋間動脈后支。
主治淺表性胃炎,急、慢性胃炎,胃痙攣,腸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腸鳴,泄瀉。
操作斜刺0.3~0.5寸,局部酸麻脹感,有時可放射至前胸。留針20分鐘。灸5~10壯。
附注由左肝俞穴和右脾俞穴組成,(男取左肝俞,右脾俞;女取右肝俞,左脾俞)。
相關(guān)論述《中國針灸學(xué)》:“斜差,肝俞左一穴,脾俞右一穴,二穴成斜形,故曰斜差之灸。灸七至十五壯。主治胃弱、胃痙攣、胃擴(kuò)張、其他小兒胃腸病。”
123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趙宇捷 - 博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東直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