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是以脾陽虛衰,運化失職,寒濕內(nèi)盛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太陰病證候是太陰病中所表現(xiàn)的臨床癥狀的總稱。根據(jù)證候特點,可對太陰病進行辨證,主要有表證與里證之分。
概念由多種原因所致脾陽虛衰,寒濕內(nèi)生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解讀太陰病證候是由多種原因所致脾陽虛衰,寒濕內(nèi)生所表現(xiàn)的證候。太陰病為三陰病之輕淺階段,其病變特點為里虛寒證。
證候: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四肢欠溫,脈沉緩而弱。
中醫(yī)應用1、原文: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傷寒論》273條)
本條為太陰病的提綱證。太陰在臟為脾,屬土性濕,主運化而司大腹。太陰為病,脾陽虛衰,運化失職,寒濕內(nèi)停,升降失常。濕阻氣滯,故腹?jié)M;脾虛不運,故食不下;升降失常,濁陰不降,故嘔吐;清氣不升則下利,且愈利則脾愈虛,脾愈虛則利更甚。寒凝脾絡,故時腹自痛,喜溫喜按。以上諸癥,反映了脾陽不足、寒濕內(nèi)盛、升降失司的本質特征,為太陰病的主要脈癥,故為太陰病提綱。
本證腹?jié)M不同于胃家實之腹?jié)M,胃家實之腹?jié)M屬熱實內(nèi)結,腑氣不通,治以下法。本證為臟寒生滿病,病屬虛寒,故法當溫中散寒,健脾燥濕。若以滿為實,誤投苦寒攻下劑,則更傷中陽,陰寒結聚,可導致胸下結硬。
2、證候分析
太陰病的發(fā)生,可由三陽治療不當,損傷脾陽而陷入;也可由于內(nèi)陽虛怯,風寒之邪直犯而起病。脾陽虛衰,寒濕內(nèi)生,氣虛濕阻,中焦氣機不利,則腹?jié)M;陽虛寒凝,腹中攣急,則時腹自痛;陽虛寒濕內(nèi)盛,水液不化則口淡不渴;寒濕下趨,并走于下,故而自利;脾病及胃,脾虛失運,胃失和降,則食納減少,或見嘔吐;脾主四肢,中陽內(nèi)虛,不能溫煦四末,則四肢欠溫;脾虛氣弱,脈氣亦鼓動無力,故脈沉緩而弱。
3、辨證要點
本證是以腹?jié)M時痛,自利,口不渴等虛寒之象為辨證要點。
4、證候分類
太陰病的證候有表證、里證之分。太陰病表證,乃素具太陰體質,又復感外邪發(fā)病,以脈浮、發(fā)熱惡風、肢體痛楚為主要證候特點。太陰病里證,由于體質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虛證與里實證之分。里虛證,以自利不渴為特點;里實證,以腹?jié)M時痛、大實痛為特點。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常暖 - 醫(yī)學碩士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