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滑即出疾”是《內經》中關于留針內容的描述,指對“王公大人”之人的留針原則,因其為食“膏梁菽藿之味”之人,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針刺時要淺,不宜留針。
概念針刺方法之一,《靈樞·根結》言:“氣滑即出疾”指針刺時,得氣快者,不宜久留針。
解讀《靈樞·根結》:“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氣滑即出疾”是《內經》中關于留針內容的描述,《根結》記述:“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并指出:“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大人”即為“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食“膏梁菽藿之味”之人,其“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針刺時要淺,不宜留針。這是根據(jù)患者形體而決定留針的原則之一,對于“布衣匹夫之士”及“王公大人”不同體質的人針刺留針取決于其脈中氣的滑澀的不同。
《邪氣藏府病形》論述“病之六變”即脈象六種表現(xiàn):“急、緩、大、小、滑、澀”時分析了不同脈象的形成原因,“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笨梢婓w質瘦弱、血少氣弱、氣滑血清、膚肉柔脆之人,應淺刺而快出針,則經脈之氣可調。
中醫(yī)應用留針的意義與現(xiàn)代針灸關于留針的規(guī)定
針刺得氣后,適當留針,可以加強針刺感應,延長刺激時間,起到候氣、催氣和調氣的作用。針刺留針與否,留針時間的久暫,應視患者的體質、病情、針刺部位而定,現(xiàn)代毫針刺法對此有了較明確的規(guī)定。如外感表證、熱證,以淺刺、不留針;對痛癥及久病內寒者,宜深刺久留針,有的留針時間可達數(shù)小時;一般的病癥,針下得氣后,施以適當?shù)难a瀉手法,可留置10~20分鐘。有些針刺部位不宜留針,如天突、廉泉等,留針時易刺傷氣管等組織,針后得氣即應出針;有些人不宜留針,如嬰幼兒不懂事,留針后容易活動而出意外,故針后得氣即出針。此外對需要留針者,可以留針者,在留針期間應隨時觀察患者的反應,有不良反應即立即出針,以防止暈針等意外情況。
1234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張雪亮 - 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