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掌羽鳳尾蕨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掌羽鳳尾蕨,中藥名。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掌羽鳳尾蕨Pteris dactylina Hook.的全草。植物掌羽鳳尾蕨,分布于我國西南部及甘肅臺灣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水化濕,定驚之功效。主治痢疾,腹瀉,痄腮,淋巴結(jié)炎,白帶,水腫,小兒驚風(fēng)。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微澀,性涼。

歸經(jīng)入心、肝、小腸、大腸、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化濕,定驚。

主治痢疾,腹瀉,痄腮,淋巴結(jié)炎,白帶,水腫,小兒驚風(fēng)。

相關(guān)配伍1、治腸炎痢疾,金雞尾50-100g,煎服。(《貴州草藥》)

2、治水腫,金雞尾、水菖蒲、蘿卜子、臭草根各6g。煮石膏豆腐,早晚各吃1次。(《貴州民間藥物》)

3、治小兒急驚風(fēng),金雞尾根15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4、治狂犬咬傷,金雞尾、楊梅皮、化稿皮(均系干品)各6g。煎水兌酒服,每日3次,每次半杯。(《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內(nèi)服:9-15g。

使用注意老人不可多服。孕婦、冷痢者不宜服。

炮制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除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

形態(tài)特征植物掌羽鳳尾蕨,別名指葉鳳尾蕨《中國植物志》。植株高20-40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臥,粗約3毫米,先端被鱗片;鱗片狹線形,長約2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全緣,上部稍旋卷。葉多數(shù),簇生,不育葉與能育葉等長;柄纖細(xì),長15-30厘米,粗約1毫米,禾稈色,基部褐色,稍有光澤,光滑或偶有粗糙;葉片指狀,羽片通常5-7片,有時3片,偶有基部一對近三叉或頂生羽片二至三叉,均集生于葉柄頂端,中央一片較長,狹線形,長8-10(15)厘米,寬(2)3-4(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不下延,兩側(cè)的羽片同形但略呈鐮刀狀,均無柄或僅頂生羽片有短柄,能育羽片幾全緣,僅頂部有細(xì)鋸齒,不育羽片葉緣有細(xì)的尖鋸齒。主脈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深縱溝,下面隆起;側(cè)脈明顯,疏離,通直,并行,略斜展,單一或間有從下部分叉。葉干后堅草質(zhì),灰綠色,兩面光滑。孢子囊群線形,沿葉緣延伸,僅羽片頂部不育;囊群蓋線形,灰白色,膜質(zhì),近全緣。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4000米的巖壁上或灌叢下。

相關(guān)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解熱,利尿。治狂狗咬傷,水腫,小兒急驚風(fēng)?!?/p>

2、《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治痢疾,腸炎,腮腺炎,淋巴結(jié)炎,白帶?!?/p>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杜首穎 -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