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余松烈:一生心系麥田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原創(chuàng)
欄目聚焦我國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收藏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說,小麥就是他的愛好,凡是談到跟小麥有關的,他就來了精神,能興奮地睡不著覺。因為這個“愛好”,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小麥事業(yè)。他就是余松烈,我國著名小麥栽培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yè)大學教授。

山東滕州史村曾經(jīng)是我國科學種田的先進典型,但1966年之后,史村的小麥產(chǎn)量卻徘徊不前,急需小麥高產(chǎn)量的栽培技術。1974年,余松烈來到滕州。他白天和村民們到田間地頭做調查,晚上在煤油燈下和大家分析原因。最終,他提出“六改”的栽培方法,1975年,史村一季就向國家上交小麥17.5萬公斤,是全年任務的4.2倍。余松烈曾說,在滕州的五年,是他一生最愉快、最緊張、最興奮,也是最有收獲的時期。雖然生活艱苦、勞動繁重,但他始終跟農民群眾打成一片,他走遍了滕州的丘陵、澇洼和平原,對全縣的小麥情況了如指掌。

古稀之年,由于身體的原因,余松烈無法在田里勞作,于是他將重心轉向研究工作。他和助手與企業(yè)合作發(fā)明研制的小麥寬幅精播機,2006年開始推廣,除了推廣到山東省內各糧食生產(chǎn)重點縣,也在江蘇、河南、安徽等省份大面積應用。

余松烈與麥田打了67年的交道。哪怕是生命的最后歲月,他最放不下的依舊是那片麥田。站在麥垅上的他,與67年前并無兩樣。麥穗在他眼中仿佛不只是麥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它們低垂的腦袋,在余松烈看來,像是訴說,像是娓娓而談,也如同致敬。所以人們都說,來到地頭的他,永遠都是笑著的。

除了潛心研究小麥栽培,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余松烈對學生學習、研究生科研嚴格要求,但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愛護卻細致入微,其嚴師慈父的品性,讓學生們難以忘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讓余松烈引以為豪的便是親手培養(yǎng)出了兩名院士和數(shù)十位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都曾師從余松烈。

雖然這個一生心系麥田的“平民院士”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的小麥栽培技術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財富,人們將永遠懷念他。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