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9日電 題:“蛟龍”號眼中的深海生物世界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深海世界一片黑暗,但并不乏生命的躍動。5月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東北部海域深潛,駕駛員和隨行的生物學家對底棲生物做了細致的觀察,一個多彩的海底生物世界在他們眼前展開。
黑暗世界亮點閃爍
7時10分,“蛟龍”號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甲板來到水面。7時16分,已經(jīng)下潛作業(yè)60多次的主駕駛傅文韜,帶著實習潛航員齊海濱和研究深海生物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孫棟博士,向深海潛去。
“蛟龍”號下潛,一般不開燈,一則節(jié)省能源,二則避免受到趨光性動物襲擊。
下潛過程中,齊海濱無法忘記黑暗里那些時而像流星劃過、時而像街燈閃爍的畫面。已經(jīng)是第十次深潛作業(yè)的齊海濱說,隨著潛水器下潛,周圍的世界由清澈見底的藍色慢慢變暗。到200米以下的弱光層后,周圍一片黑暗和靜寂,但透過潛水器載人艙看窗外的世界,不時有亮點閃過,隨后亮點越來越多,到四五百米水深時,亮點的數(shù)量達到最大值,這些亮點大部分是磷蝦類浮游生物發(fā)出的。
一個小時后,到達1400米左右的預定深度,“蛟龍”號開始作業(yè)。這次下潛是為1000米級多金屬結(jié)核采礦試驗區(qū)選址而來,底棲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關(guān)注點。
長著“樹根”的巨型底棲動物——海綿
“這里是個平坦的大陸坡,我們跑了四五公里,高差不超過100米,相對來說,是很平坦的。”孫棟說,這個區(qū)域的生物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固著在基底的,像海綿、珊瑚;一類是在基底爬行的,像海星、海參。
傅文韜對一只長著“樹根”的巨型海綿印象深刻。這只海綿是8時46分出現(xiàn)在“蛟龍”號眼前的。海綿的生存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海流帶來營養(yǎng),二是要有一個固著的基底,不被海流沖走。他所見過的大部分海綿,都是尋找大小不一的巖石或珊瑚殘骸等附著,然后在水中迎流招展,獲取食物。
“在我們下潛的地方,巖石基底較少,同時由于微地形的原因,巖石附近的海流不夠強,對這類海綿來說,要在較強的沉積物基底生存下來,最佳的生存策略就是進化出扎向沉積物里的‘根’,保證上面大的海綿體能夠立住,不被海流沖走?!睂O棟說,這里底層海流強,食物充足,生存的關(guān)鍵是要能夠牢牢固定在海底。
孫棟說,這種海綿在其他大洋中并不多見,因為其他大洋多為軟基底,只有像南海陸坡這種海流比較強的生存環(huán)境中較易發(fā)現(xiàn)這種特色動物。
“千年胡楊”——珊瑚
8時49分,水深1397米,傅文韜在采集巖石樣品時,一只美麗的小珊瑚長在采集的巖石上,讓齊海濱感嘆不已。
“深海里的珊瑚個頭一般都不大,但風姿綽約,像藝術(shù)品?!饼R海濱說,珊瑚長在深海已屬不易,而且還長在石頭上。每次看到深海珊瑚,就想到沙漠里的胡楊。都說胡楊是“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深海珊瑚也同樣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傅文韜說,海底取樣時,在滿足科學研究的樣本需求后,就不再取,不能破壞它們,盡可能保護它們,因為它們是海底世界的主人。
孫棟說,在這里,珊瑚并不是優(yōu)勢類群,但很常見。這次下潛最大的收獲,是發(fā)現(xiàn)珊瑚生長的方向與水流呈45度夾角,而不是像別的地方那樣迎著海流,在流速最強的方向展開。
“這應該是生存權(quán)衡的結(jié)果,既保證一定的迎流面積,從而獲得充足食物,同時又不被迎面而來的強大海流所折斷。這種現(xiàn)象在其他區(qū)域并不常見,體現(xiàn)了這里海流比較強的特點?!睂O棟說。
吃“泥”的動物——海膽
9時03分,水深1384米,一只海膽闖入“蛟龍”號的鏡頭中。與固著在泥里的海綿一樣,孫棟對吃“泥”的這只海膽同樣印象深刻。海膽移動速度較慢,把泥吞到肚子里,將泥里的微小生物吃掉,然后把泥吐出來。
“這類海膽在這里很少,因為軟沉積少。”孫棟說,盡管海膽營養(yǎng)豐富,但是由于它的身體背面有長長的棘刺,大部分深海捕食者對此望而生畏,會眼睜睜地看著到口的食物無法下嘴。
深海肉食動物代表——海星
10時05分,水深1362米,窗外出現(xiàn)一只巨大的海星。
孫棟說,在深海底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海星在食物鏈中的地位很高,是肉食動物。它緩慢爬行,在遇到能吃的食物時就吃下去。
“海星是我們研究室的重點研究對象,因此這次采集了3只海星標本?!睂O棟說,在深海,海星一般往兩個方向進化:要么比較小,為了少消耗能量,一般蹲在原地,類似于守株待兔;要么比較大,能夠盡可能地捕食所遇見的獵物。
“這次下潛看到海星比較多,‘蛟龍’號每前進十米左右就能遇見一只。如果說海綿是深海濾食生物的代表,那么海星就是深海肉食動物的代表。”孫棟說。
“蛟龍”號看到的海洋底棲動物還有不少,但不過是南海深處動物世界的小小一角。
15時02分,再見的時候到了,“蛟龍”號返航,48分鐘后抵達海面。16時16分,“蛟龍”號回到“向陽紅09”船甲板,帶著科學家需要的幾只深海動物標本,結(jié)束了本次海底之旅。
更多精彩!歡迎關(guān)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