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jīng)常教育我們:“微信上說了,奶油蛋糕不能吃,珍珠奶茶不能喝,薯條不能吃,爆米花不能吃……,因為里面有反式脂肪酸!”
這些人間美味都不能吃,人生還有意義嗎?媽媽說的究竟有沒有道理,還是讓我們先看看這反式脂肪酸究竟是何方神圣?
我們知道植物油脂是液體,動物油脂是固體,這是因為植物油中的油酸是不飽和的,而動物油脂是飽和脂肪酸。工業(yè)革命之后,人類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動物油脂開始不夠用了,尤其是膳食離不開黃油的西方人。這可是一個大商機,化學家們開始想著發(fā)明人造黃油。
19世紀末,法國人薩巴蒂爾研究了加氫反應(yīng),這讓他獲得了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1901年,德國人諾曼試著用薩巴蒂爾的理論去讓植物油加氫,果真得到了人造黃油,他隨即開辦了自己的人造黃油工廠,利潤滾滾來。這一發(fā)明迅速傳播出去,英國在1909年開辦了人造黃油工廠,第一年就生產(chǎn)了3000噸人造黃油,可見歐洲人對黃油的需求。美國也于1911年開始生產(chǎn),在這種背景下,西方人的食譜一下子擴充了好多,人造黃油被添加到各種加工食品中,當時一本烹飪雜志《胖子》(Crisco)頗為流行,其實,Crisco就是人造黃油的意思,引申義才是胖子。
人造黃油雖然已經(jīng)成功生產(chǎn),但工業(yè)化以后,資本的逐利性會逼迫著研發(fā)工程師們降低成本、提高生產(chǎn)率。1925年12月,美國工程師雷尼申請了一項專利,他用一種“海綿鎳”取代了之前的氧化鎳,一下子將氫化植物油的催化效率提升了五倍。這種“海綿鎳”很容易制得,用一塊鋁鎳合金放到濃燒堿溶液里加熱處理,鋁都和燒堿反應(yīng)生產(chǎn)了偏鋁酸鈉,剩下的就是多孔的海綿狀的活性鎳,這種多孔的鎳表面積大大增加,極大的提高了氫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效率,氫化植物油的反應(yīng)效率當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海綿鎳”普一問世,馬上得到了眾多化學工作者的青睞,不僅馬上被用于人造黃油的生產(chǎn),還被用于很多化工領(lǐng)域的加氫反應(yīng)中,它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雷尼鎳”。“雷尼鎳”跟反式脂肪酸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要涉及“雷尼鎳”的催化機理。
之所以要擴大鎳的表面積,是希望氫更多的吸附在鎳的表面。當一個油酸分子靠近鎳的表面的時候,碳碳雙鍵打破,其中一個碳原子和氫原子先結(jié)合成碳氫鍵,這個碳原子會暫時吸附在鎳的表面,然后等待另一個碳原子加氫。前一個步驟是可逆反應(yīng),有些加了一個氫的碳原子會把氫原子脫掉,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在這個時間差里面,碳碳鍵不會老實的固定下來,有可能會旋轉(zhuǎn),當碳碳鍵正好轉(zhuǎn)了180度,就變成了反式的油酸。
據(jù)統(tǒng)計,通過“雷尼鎳”催化的氫化植物油中大約會含有15-35%的反式脂肪酸。1914年,一個叫做弗雷德的小男孩誕生在美國。30歲那年他獲得了威斯康星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后他開始研究心血管疾病。他拿到一些死于心臟病的患者的動脈血管樣本,他想看看究竟是一些什么東西造成了血栓、動脈硬化。他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的血管里確實有大量的脂肪,但卻不是普通的脂肪,而正是人工生產(chǎn)出來的反式脂肪酸。接下來,他用了好幾年的時間用小老鼠做實驗,終于得出結(jié)論:天然脂肪中的順式脂肪酸是容易被消化的,而人工生產(chǎn)出的反式脂肪酸需要更長時間分解,因此更容易在血管中沉積。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不是遠離肉類食品就可以了,長期食用食品添加劑中的反式脂肪酸,日積月累后也有可能會中招。
在上世紀50-60年代,他的理論過于超前了,當時醫(yī)學界普遍認為是脂肪和膽固醇造成心臟病。弗雷德跟反式脂肪酸斗爭了半個多世紀,由于觀點不被認可,一度拿不到科研經(jīng)費,可是他沒有放棄,2013年,他以99歲高齡將美國FDA告上法院,起訴FDA不作為。這樣的行動終于讓FDA開始動作,2015年6月,美國FDA發(fā)表聲明:“在食品中加入反式脂肪酸并不安全,將在3年后完全禁止食品生產(chǎn)廠家在食品中添加反式脂肪酸?!?/p>
弗雷德老爺爺至今仍然健在,他身體力行,每次去超市購物都要仔細查看食品的成分,在飯店里也堅決不吃燒烤食品,所以他直到現(xiàn)在還能騎車、游泳。他以自己的百歲高齡為自己的觀點作證,并最終獲得成功,弗雷德老爺爺真是一段傳奇。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已經(jīng)失望透頂了?弗雷德老爺爺都已經(jīng)用科學方法證明了反式脂肪酸有害,以后又少了多少美味呢。
確實,在蛋糕、餅干、速凍比薩餅、薯條、爆米花等食品中,加入人造黃油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加工食品中,比如速溶咖啡,人造黃油更是使用普遍。我們也可以向弗雷德老爺爺學習,在超市選購食品時查看其中的成分,當然上面不會直接寫“人造黃油”,大家可以對以下關(guān)鍵字保持警惕:氫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油、植脂末、黃奶油、酥皮油
再補一刀,人造黃油只是反式脂肪酸的來源之一呢,另一大來源就是燒烤、油炸食品。在高溫下,原本“好”的植物油酸雖然沒有加氫,在長時間加熱下,也會生成一些“壞”的反式脂肪酸。
當然還是給大家松口氣,反式脂肪酸還有一大來源,就是天然的植物、動物油脂。對,你沒有聽錯,就是“天然”的食物。
還是那句話,“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我們之前提到,人造黃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有15-35%,而牛奶中也有3-5%的反式脂肪酸,純天然的牛奶哦。甚至連母乳中也有2-6%的反式脂肪酸呢,難道我們連母乳也要抵制嗎?我如果再告訴你水果、蔬菜這些號稱“健康食品”中也有反式脂肪酸呢,你是不是覺得生無可戀了,天底下還有能吃的東西嗎?
其實,順式脂肪也好,反式脂肪也好,都是脂肪,不同點在于前者是大部隊,而后者是小分隊,不能因為反式脂肪容易沉積就無視順式脂肪對血脂的貢獻,控制脂肪攝入的總量才是正確之道。另一方面,仍然是要鍛煉身體,健康生活,這才能保證體內(nèi)脂肪的平衡。
最后,我們還要寄望于我們的化學工作者,能開發(fā)出更好的催化劑取代現(xiàn)在的“雷尼鎳”,把碳碳鍵給鎖定,不要讓它亂轉(zhuǎn),讓新一代人造黃油含有更少的反式脂肪酸,諾貝爾獎在等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