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博士生們的日常:做實驗像你做飯

中國科普博覽
原創(chuàng)
中國科協(xié)、中科院攜手“互聯(lián)網(wǎng)+科普”平臺,深耕科普內(nèi)容創(chuàng)作
收藏

總被家里人問,博士一天天都在做什么,其實就像在做菜。

高溫假回家,

爺爺:是不是開始讀博了?

我說:是啊

爺爺:上課累不累???

我說:博士不上課的。

爺爺:你不還是在上學呢嗎?為啥不上課?不上課那干啥?

我說:我們做實驗。

爺爺:做啥實驗?

我說:稱藥品、配溶液、跑液相、走質(zhì)譜……

爺爺:哦。

我:做實驗,其實就跟我們在家做飯做菜差不多。

……

由于教育背景的差異,我真很難跟家里人解釋我每天在做什么。

早上七點,去往實驗室的路上,開啟了實驗生活的一天

下面,我將以中科院的分析化學博士為例,介紹一下我們博士生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在實驗室都做了些什么。

其實做實驗就像是烹飪一樣,需要一步一步的進行,成功烹飪一道菜會是一道美味,成功的實驗則會得到一項科研成果。

**稱藥品,**就是用一個勺子把做實驗的藥品從一個瓶子里取出來,放在天平上稱一下有多重,就像炒菜的時候要放油鹽醬醋,但炒菜只是憑經(jīng)驗感覺就好,我們做實驗則是非常嚴格的,一般稱取藥品的質(zhì)量范圍從克到毫克,那么一毫克有多重呢?

舉個例子,一顆東北大米粒的質(zhì)量大概在20毫克,所以一毫克是非常輕的。

配溶液,就是用水或其他液體,把上一步稱取的藥品溶解,這一步就好比做一碗高湯,鹽和味精要放得恰到好處,不能多放,也不能少放。

把配好的溶液搖晃均勻,就像沖一杯糖水需要拿筷子攪拌一樣;

把各種反應物加到一起,就像做一道蒜蓉油麥菜,需要把油麥菜、蒜蓉、油、鹽、味精放在一起一樣。

觀察反應是否有直觀的變化,就像做菜加了醬油就會變紅一樣。

震蕩混勻,廚房里的類似裝置就是打蛋器了。

放在恒溫儀器上讓實驗的樣品去反應,我們經(jīng)常用的儀器設備有水浴鍋、恒溫振蕩器、恒溫真空干燥箱,這些儀器設備,就好比烹飪時候用的炒勺、蒸鍋、烤箱等等。

在反應完之后,會產(chǎn)生想要的東西和不想要的東西,我們做實驗的時候會用到**“液相色譜”**,它的作用就是把想要的東西留下,把不想要的東西扔掉。

這就像涮火鍋一樣,把上面的沫子扔掉,我們吃的是里面的肉,也像烀豬肘一樣,烀完之后把豬肘子留下,把花椒、大料、陳皮、桂皮統(tǒng)統(tǒng)扔掉。

接下來就是檢測了,我們把實驗樣品滴在一塊鋼板上,晾干后,把鋼板放入到叫做“質(zhì)譜儀”的儀器中。

得到初步的結(jié)果后,我們可以利用更高級的儀器,為的是做出更好的結(jié)果,就好比高壓鍋比普通鍋能更快把菜做熟一樣。

最后,我們還要把做出來實驗樣品放到冰箱里保存,我們的冰箱有4度的和零下20度的,這就相當于,我們在家把沒吃完的剩菜放到冰箱留著以后吃,下一頓吃的話就放在4度冷藏,下周吃的話就放在零下20度冷凍。我們實驗室還有零下80度的冰箱,用于長時間保存樣品或保存珍貴的樣品。要問零下80度有多冷,其實我們短時間接觸也沒有多冷,哈哈。

碩大的冰箱,取樣品的時候要快速進行,要及時關閉冰箱門,否則就會“報警”,當然不是110那個報警…….

到了晚上,我們要寫實驗記錄,把一天的工作記錄下來,方便以后查閱。這就像編寫菜譜一樣,記錄烹飪每一道工序,這樣別人就是到這道菜該怎么做了。

還要對儀器所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實驗結(jié)果,就像吃完一頓飯,好吃或不好吃,總得給個評價吧~

烹飪需要買菜買肉,做實驗就需要買實驗用品,流程跟逛淘寶差不多吧。

晚上10點多,一天的實驗工作就算完成了,還是早上那條路。

這就是博士生的一天,其實跟廚師差不多,我們做實驗,廚師烹飪美味佳肴。

特別感謝瓊爺友情出鏡!祝身邊的博士小伙伴們早日做出科研成果、早點畢業(yè)!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