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程序學習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前一項是后一項的基礎,后一項是前一項的發(fā)展,然后印刷成供學生翻閱用的程序教科書;或印刷成能安裝在教學機上的程序紙帶;或編成計算機用的程序軟件。程序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以上三種。無論用哪種表達方式,學生都得從頭開始,首先對一個問題(刺激)進行思考,閱讀有關材料,進行回答(反應),如果錯了,再思考或查閱材料,再重新回答,一直到答對被認可為止,才可以進行第二個問題。如此按序按部就班地前進。一直到完成一個學習目標為止。程序教學的功能是可以肯定的。它的理論根據是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就是強化學說。該學說認為,有機體受環(huán)境的制約,來自環(huán)境的刺激要得到反應,增加刺激與反應間的神經聯(lián)結叫強化。強化正確的反應,消退錯誤的反應(即分化性強化),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程序學習開始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S.L.普雷西1924年設計的第一臺自動化教學機器。20世紀50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B.F.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在普雷西教學機器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設計教學機器。以后又發(fā)展成為可以不用教學機器,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學習(或教學)。

原則①小步子原則。為了能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掌握材料,達到目標的序列由小步子組成,每次只給一步。②積極反應原則。為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者要作出積極反應,如“書寫”、“按鍵”一類的外顯反應。③及時反饋原則。為了學習的進行迅速而準確,學習者反應以后,及時獲得信息反饋,明確正誤。④自定步調原則。為了適應個別差異,學習者確定符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進度。⑤低錯誤率原則。為了提高學習的正確率,在編制程序過程中除按照材料性質劃分序列外,還要根據學習者可能產生的錯誤考慮補充程序和反復修改,使錯誤減至最低限度。

在學習程序中,有斯金納型的直線程序和N.A.克勞德型的分支程序,如圖。前一種模式的程序、學習的目標不是再認而是重現(xiàn),要求學習者對程序作出構思反應(如填充或寫答案)。后一種模式的程序則要求作出多重選擇反應,即根據學習者的反應在分支上作下一步提示。所以,編制程序要預先估計學生的各種典型反應。

現(xiàn)在程序學習現(xiàn)在1程序學習(和教學機器),在向學習與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的方向發(fā)展,在步子大小、序列、反應方式以及信息反饋等問題上,尚需進一步研究和加以妥善解決。一般說來,它是掌握許多學科領域里已確定的知識內容的一種有一定成效的方式,但它不是學習科學方法、討論有爭議性的問題、表達思維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適宜而有效的“策略”。它照顧到個別差異,便于自學,但對培育良好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卻少助益。

程序學習還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之中,其技術裝置已發(fā)展到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 CAI),但在理論和技術上尚處在探索的階段。深入研究它的各個方面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這對提高學習和教學的質量,將會有一定的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