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苦螺呈卵圓形,一般高33mm,寬21mm。殼面布有疣狀突起,殼色灰白,突起為黑灰色??嗦莸谋須と缋笾λ频某署酄钜涣AM黄穑虼藢W名“疣荔枝螺”,則屬象形取名。形體上也有大有小,小的和河里頭的螺螄差不多,大的則有成年人的拇指般大小。
苦螺呈貝殼小型,呈紡錘形,殼質(zhì)堅厚。一般殼高2~3厘米。螺層約6層,疣狀突起的有5列。整個殼面密布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殼表面為灰綠色和黃褐色,常雜以白色條紋。殼內(nèi)面黃白色,外唇內(nèi)側(cè)黑紫色。
生活習性生活于潮間至低潮線下1.5米左右的巖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著物的泥沙質(zhì)海底,雌雄異體,4-10月為產(chǎn)卵期。1
食用方法煮熟后,肉質(zhì)豐腴細膩,先苦而后甘,故名“苦螺”。苦螺是一種比較涼性的海物。食用時,宜蘸點姜醋芥末。2
藥理作用1.苦螺的甲醇與甲苯混合提取液能抑制大腸埃希菌、煙草青枯病菌;乙醇提取液能抑制枯草桿菌、橘青菌;丙酮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體外實驗表明,苦螺的95%乙醇提取液在一定劑量范圍對小鼠T、B淋巴細胞有調(diào)節(jié)作用。
3.采用MTT法,研究疣荔枝螺的乙醇提取液的細胞毒性作用。在樣品濃度為1.0毫克/毫升和0.25毫克/毫升時,對腫瘤細胞HL一60和A一549的抑制率分別是97.9%、94.5%,86%和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