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麝鼩(毛尾白齒)C. Lasiura dobson; Ussuri large White- toothed shrew體長71-107mm。吻尖,外耳殼發(fā)達,突出于毛被之外。尾粗短,不及或略超過體長之半。四肢粗壯,5趾具銳爪。被毛細軟,通體黑褐色或棕褐色。尾毛稀疏,并雜以少許長毛。棲息于森林草甸、灌木叢、荒草地中。有明顯的換毛現(xiàn)象,9月份后換冬毛。以昆蟲、蚯蚓、螞蟻等為主要食物。春夏繁殖,每胎8-11仔。中國分布于東北、江蘇及上海;國外見于俄羅斯烏蘇里地區(qū)、朝鮮及伊朗等地。(1)指名亞種C.L. Lasiura dobson.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和遼寧。(2)上海亞種C.L. campuslin- chinensis sowerby.尾較長,常超過體長之半,分布于江蘇、上海2。
大麝鼩華東亞種(學名:Crocidura lasiura campuslincolnensis),Sowerby于194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于江蘇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上海西區(qū)。大麝鼩指名亞種(學名:Crocidura lasiura lasiura),Dobson于1890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于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北烏蘇里江。
生態(tài)學特征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是一種分布較廣的食蟲目動物,以往的工作僅限于對其形態(tài)及分布的描述。目前大麝鼩不僅成為上海地區(qū)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鼠形小獸群落內的優(yōu)勢種,而且也是當?shù)亓餍行猿鲅獰?EHF)的主要傳染源之一3。
大麝鼩是上海地區(qū)流行性出血熱(EHF)主要傳染源之一。近年來,作者對上海郊區(qū)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大麝鼩生態(tài)學進行了初步調查和研究,觀察到秋冬季大麝鼩種群的相對密度較高,10~12月份的夾夜捕獲率分別為4.48、4.50、4.31,2月份以后的捕獲率顯著下降。大麝鼩一年有兩個繁殖峰(3~5月及8~9月),冬季則有3~4個月的繁殖休止期。據(jù)136只大麝鼩胃的解剖分析,觀察到其主要食昆蟲、環(huán)節(jié)動物,不少胃內有鼠毛,也食少量植物和種子等。冬季大麝鼩和黑線姬鼠有集群及混居特性。冬季(12月)兩獸的混居率高于秋季(10月),差異非常顯著(t=3.62,P